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讲起数控来头头是道——走进威海大田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张旭阳正和新入职的工友介绍设备特征。
别看他1994年出生,是个标准的90后,在工友们眼里,张旭阳可是个“厉害的小班长”:入行5年多,他先后8次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累计申请8项国家专利,平均每年解决“疑难杂症”500多次,帮助企业减少损失70多万元……靠着一手过硬技术,他成功在车间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年更是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将摆满桌子的零件精确归位,放到仪器上一测——绿灯亮起。张旭阳轻松地拍了拍手:“搞定!”
数控维修难不倒张旭阳。在全国第八届数控技能大赛数控维修赛项上,从业两年的他一举斩获二等奖。在工友们眼里,他就像车间里的“大夫”,哪儿出问题,找他准没错。
这份专业,是张旭阳一点一点从实战中磨炼出来的。
国内手机充电器成品检测,大多需要人力分拣,人工成本、次品率是摆在不少企业面前的难题。2019年7月,威海一家电子加工厂带着难题找到张旭阳,让他帮忙想想办法。
设计这样一台机器,不光要把握成品检测各个环节,还要具备编程、数控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道题不好做,张旭阳却没退缩。光解决充电器USB接口插入正反问题,他就来回试了几百遍。
两个多月后,一台手机充电器成品检测机出炉。投入生产后,这台机械臂成功实现充电器成品质量自动分拣,使该厂手机充电器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改造,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年增加效益30多万元。张旭阳也成功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干我们这行,可能外人看来又累又枯燥,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张旭阳说。
常年和一个个技术难题打交道,他逐渐从数控维修领域“一门精”,变成了电工、机器编程、操纵机床等领域的“多面手”。5年多下来,他将各种发明创新应用于实际生产,累计创效1630万元,成了车间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啃硬骨头,还得有团队。
2019年,“张旭阳创新工作室”成立。从新入职的90后,到在车间干了十几年的70后,他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小师傅”。如今从张旭阳门下出师的徒弟已经有35人,他们大多取得了数控类高级工职业证书。
张旭阳的性格愈发稳重,手艺也越来越娴熟。不变的,是那句在学徒时他就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技术工人,就是要把手头的技术磨炼好,靠技术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