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采油一线属于典型的“苦脏累”工作,酷暑寒冬,整天围着油井转,全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油味……有人“削尖脑袋”想往机关后勤调,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厂里多次想调他进机关,他都婉言谢绝。他一头扎进基层,一干就是23年。他就是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主任技师、采油二厂管理一区地面设备组副组长、共产党员吴登亮。
吴登亮说,他的舞台在井站,创新灵感都来自那里,当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是他最大的成就与快乐。
一粒种子只有在适合它的土壤中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吴登亮找到了最适合他的那片土地,在艰苦的戈壁大漠,在生产最前沿,他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技师、高级技师,成长为西北油田数得着的采油“大工匠”。
采油管理一区有420口油井。在吴天亮眼里,每口井都有生命,是他的朋友。
YK1井,一口遥远却让他记忆犹新的井。这口井首次使用外涂层防护油管,为了不损害涂层,在卸车时不允许使用机械,就这样车上4人、车下4人,一根一根地转移着,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样。从日出到日落,吴天亮和同事们将油管整齐地码放在钻台下的油管桥上,一共570根,重52吨。吃饭的时候,吴天亮的手一直抖个不停。谈及往事,吴登亮看着自己的双手,笑了笑。
S86井成就了吴登亮。该井距离队部50公里,可谓是“行走一腿泥,吃饭一嘴沙”的地方。两组营房、一套餐车、7个人、1辆皮卡车、两台4135发电机,从此有了“加强班”这个称号。吴登亮担任班长。日产330吨的油井,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兄弟,696天的坚守,23万吨的原油贡献,成就了S86井“全国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吴登亮也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S86井是我工作过的最艰苦的地方,但苦的是环境,收获的却是人生的财富。”吴登亮说。
说到创新,吴登亮的眼睛会闪光。在他看来,创新工作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能解决生产难题就好。
他最初的创新源于一个小发明。那是2008年的一个夏天,在一次不经意之间,吴登亮被回流管线灼伤。这让他发现,在掺稀生产过程中,特别是掺稀量较低的油井,大部分稀油经回流针阀返回柱塞泵进液口,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柱塞泵产生“气锁”,容易发生稠油上返事故。他仅通过一根管线改变回流位置,就实现了柱塞泵高效运行。
生性就爱鼓捣东西的吴登亮,从此踏上创新之路,一有时间就往现场跑,捕捉创新课题。他白天跑现场,抱着满是污油的采油树细细观察,了解油井生产动态,晚上待在办公室改进设计方案,一遍遍测试,一遍遍改装,常常通宵达旦。
“掺稀流量在线快速标定技术”在采油二厂23座计转站的全面推广,打开了吴登亮创新的“任督六脉”,仅此一项年实现综合降本近千万元。
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光杆盘根盒密封导向装置”等1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年节约成本近1500万元。一个个创新成果的不断落地,更坚定了他躬耕一线的决心。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我希望更多的人超越我。”如今,吴登亮有了一个新身份——采油二厂联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除了瞄准生产之需开展联合攻关外,他致力把工作室打造成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
截至目前,他的徒弟中有3人为采油高级技师,8人为采油技师,8人取得高技能人才资格,24人是采油高级工。“师傅就像一束光,领着我们向前。” 徒弟王永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