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沈浩:把小岗村带到新境界

江琳    2021-07-09 10:11:22    《人民周刊》

编者按:

2021年,迎来建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本刊特别推出专题报道“我是共产党员”,节选人民日报出版社“百年大党群英谱”系列图书的精彩篇章,同时派出记者采写一线党员的生动故事,让一个个立体丰满、真实感人的共产党员向我们走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  沈浩

 

沈浩墓碑前的大理石上,有一片已被烧黑,那是清明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三三两两自发来祭奠沈浩时烧纸钱留下的。

2014年清明节,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又照例去祭奠沈浩:“你一个人来了小岗,清明了,我来看看你。也许当时我们就不应该按红手印把你留下……”

红手印,在小岗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掀开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了把沈浩留下,一共按下过351个红手印。“他是我们的亲人哪。”“这孩子好啊,能干事!”“他不图一点私利,是难得的好干部。”这些都是村民最质朴的表达。

 

日日夜夜走访村民,当干部不图虚名

小岗村友谊大道两旁,小楼林立。放眼望去,四车道的柏油马路两旁集聚了数家亿元企业,来大包干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个乡村,你甚至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现代化小镇。

2004年,当脸孔白净的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大家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在心里嘀咕:“省城来的干部,是想借小岗村名气‘镀金’吧,肯定没两个月就走了。”

可让严金昌没想到的是,沈浩刚到小岗村1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村究竟要怎么发展”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至少两遍,将小岗村的“家底”及大伙的想法都装进了心里。

当时村里仅有一条800米长的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村里能有更好走的水泥路。知道大家的想法后,沈浩就开始跑上跑下争取资金。为了让“肥水不流外人田”,沈浩还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合计,“自己的路自己修”。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修路,让村民们对这位第一书记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村里人叹服:“沈浩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沈浩不分白天黑夜,都在筹划着如何让“中国改革第一村”脱贫致富,乃至把名气打得更响。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乡村的前途》《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等上百本杂志、书籍;一遇到重大决策,他都要找大包干带头人们坐下来“拉拉呱”。

可以说,沈浩在小岗村的6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2008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3年的2300元增长到6600元,112户村民搬进了小区;大包干纪念馆等景点的修建,让小岗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没有一家工厂的小岗村,已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南连省城的101国道、北至省道307的小岗快捷通道打通后,从村到县的路程缩短了20多公里。

沈浩虽然走了,但他踏实干事的创业精神依然在传承。

 

眼皮从不往上翻,心中装满群众

小岗村改革大道一旁,有一座黑瓦白墙的两层徽派建筑,这是村敬老院,是沈浩当年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而修建的。

午后,几位老人坐在长廊上晒太阳。当得知我们来采访沈浩事迹时,73岁的张道维老人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拉着我们到处看:“这里有食堂,房间里还有卫生间,以前我一个人住在草房里,要不是沈浩,我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人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着对沈浩的想念。

沈浩生前的住地离敬老院不远,从动工到封顶,每晚睡觉前,他都要站在西窗看看那灯火通明的工地。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第一线,当时,他的案头上还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其中一项内容是:“小岗村敬老院工程,11月15日前完工。”

沈浩的心中,满装着群众的需求。

村民韩庆江不会忘记,当年他家屋子漏雨,沈浩第二天就开会研究给他修房;困难户韩德国不会忘记,家里没钱给孙儿买奶粉,沈浩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关友林全家不会忘记,逢年过节,沈浩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小岗村村民们都知道,沈浩住处的门从不上锁,不论什么时候,都能推门而入。

大伙对沈浩评价最多的是:“没架子,眼皮从不往上翻。”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六安市舒城县幸福村党委书记杨龙和一直把沈浩当成一面镜子,时常用他对照自己和身边的村干部。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安徽省提出远学焦裕禄、近学沈浩,力求做到深学、细照、笃行。目前,全省共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活动联系点5322个、派出督导组1264个,全省95%以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期望活得更有价值,生活似苦行僧

“我们基层不是没有‘四风’问题。现在日子好过了,一些村干部也有了享受享受的心理。”对照沈浩这面镜子,杨龙和的话直截了当,“有些村干部认为,只要集体的钱不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玩点,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个别干部,群众不送礼、不请吃饭就拖着不办事,这样的‘享乐欲’和‘奢靡病’应当及时制止。”

沈浩生前,桌上一直放着女儿沈王一10岁时的一张照片,相框背面是女儿歪歪斜斜的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

女儿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小岗村6年,沈浩不仅没做贪官,反而过得像个苦行僧。6年时间里,沈浩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没有卫生间,条件还不如村民家;6年时间里,他对自己很“抠门”,棉鞋,是从地摊上花5元钱买的,线衣袖子已经脱线,被房东扔了,可他又捡了回来,说穿上外套就看不见了。妻子王晓勤看着心酸,很不理解:“家里也不是没条件买点好的,为什么你就不能对自己好点呢?”沈浩说:“生活太讲究,就容易变质。”

对自己吝啬,但对村民和同事,沈浩却非常慷慨。

大学生村官赵玲记得,2008年刚来小岗村,沈浩给他们一批大学生村官屋子安了新空调、装了电视机、配了新电脑。“可他自己用的,还是省财政厅淘汰的。”

和沈浩共事了6年的同事记得,当时村里集体经济没有钱,为了开展工作,沈浩把自家的桑塔纳开来,好多交通票都是自掏腰包,“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他垫付的油票、交通费、差旅费等各种票据就有数万元。”

“人生的目的,不应是追求奢靡享乐,而应像沈浩那样做有价值的事情。”让马鞍山市当涂县鑫龙村大学生村官陈邵霏感触最深的是沈浩日记里的那句:“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考虑的应该是怎样活得更有价值。”

(《人民周刊》2021年第12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下一篇:让草原绿起来,帮牧民富起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