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90岁的黄宝妹最能体会。6月29日,她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在旧社会,我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干活儿累了,眼睛稍微一闭,就要挨一顿打。”黄宝妹经常给青少年讲党史,还有她在党的领导下改变命运的个人奋斗故事。
从70岁至今,黄宝妹作为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已为数百万人次的青少年义务举行德育讲座万余场。“她是最生动、最可信的教材。”听过黄宝妹讲座的人都说:“黄奶奶的人生故事和道德风采,就是一本鲜活的书。在她身上,爱国主义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可触摸、可感悟的。”
“我想告诉当代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前先想一想,你能为这个行业、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我想告诉当代的青年干部,要多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实践光有知识有什么用?”黄宝妹说。
1931出生于上海的黄宝妹,童年过得非常艰辛。1944年,13岁的黄宝妹进入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被“抄身”(即搜身——记者注)后才能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终日不见阳光,腰酸腿疼不说,手指也常被纱勒出血。童年的遭遇,使她对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有更深沉的期待和感受。
上海解放后,怀着对新时代的信任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黄宝妹把满腔热情投入到积极的生产劳动中。她立足岗位,勤动脑筋、苦心钻研、改进技术,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使看台能力从看400个纱锭扩大到800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工作勤奋、业绩突出,1952年11月,21岁的黄宝妹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53年起,新中国正式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这一年,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照看10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她8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勉励黄宝妹:“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回到上海以后,黄宝妹虚心向行业技术标兵学习,带领工人姐妹一起进步,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所在的国棉十七厂曾传奇地向新中国贡献了40%的棉布。
1958年,谢晋导演所拍摄的电影《黄宝妹》中有这样一段话:“神话里最会纺纱织布的是七仙女,但仙女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仙女是我们的纺织女工。”这段朴素的话,描述的正是上海纺织行业杰出带头人——黄宝妹。
而这部电影的主演,亦是黄宝妹本人。因为容貌姣好,又有过当演员的经历,很多人邀请她走上专业演员的道路。但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名纺织女工,也热爱这份事业,她仍然要求回到纺织车间。
26岁那年,黄宝妹被选拔为干部,可才几天下来,她便“浑身不舒服”,郑重提出要求回车间。她说:“我是普通女工,纺织业才是我大有作为的本行当。”黄宝妹一直在车间工作了42年,直到1987年1月退休。其间,她曾先后7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动模范。
上世纪80年代,黄宝妹被借调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聚南棉纺厂。那时棉纺原料和机器设备异常紧俏,黄宝妹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上北京、去青岛,没日没夜为企业奔走。当她3年后离开时,这个乡办小厂已经非常红火了。而黄宝妹个人没有向厂里多要过一分钱。
退休后,新疆建设兵团又慕名邀请她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黄宝妹多次出入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兢兢业业,亲力亲为。有人问:“你既不占股又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干嘛?退休了享享清福算了。”黄宝妹却说:“党员是不退休的,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奋斗终身,国家能不繁荣富强吗?”
1994年,黄宝妹看到一些退休早的劳模经济情况不好,家庭负担重,于是在上海市劳模协会的帮助下,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大家都亲切地称该公司为“劳模公司”。
2006年回归社区后,黄宝妹发现很多居民工作忙、怕麻烦,导致小区业委会历经3年还建不起来。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小区也是家,居委干部只有几个人,不靠大家怎么行?”就像年轻时说服工厂姐妹一样,“黄妈妈”用“绣花”功夫说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小区业委会终于成立了。之后,黄宝妹还积极配合业委会工作,安装监控探头、灭蚊灯,更换破旧信报箱,拓宽应急通道……小区环境更优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宝妹又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号召儿孙和小区居民一起捐款,为“城市守护者”送去爱心和关怀。2017年,黄宝妹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黄宝妹的故事,感动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黄宝妹说:“虽然老了,但我可以发动大家一起,努力为社会再作一点贡献。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