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百岁的辛育龄,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这位拥有82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是一名小八路,与白求恩共事过。后来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开展了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创建了中日友好医院,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建党百年之际,他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他是白求恩身边的小战士
辛育龄是河北人,生于1921年。那是山河破碎的年代。16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求学梦碎,他想拿枪,保卫家国,于是参加了冀中人民自卫军,后加入八路军。但他年纪太小,枪没拿成,阴差阳错拿起了手术刀。1939年,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可他还惦记着革命,不想当大夫。
没想到,白求恩影响了他一生。那时,白求恩带领手术队赴前线,离敌人很近。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做手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年少的辛育龄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有一回,日本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受惊,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白求恩很气愤,想斥责辛育龄没有保护好药品。可他看到辛育龄也受了伤,急忙给辛育龄处理伤口。几十年后,有人问辛育龄:白求恩处理过的伤口在哪儿?辛育龄就会抬起右臂,指指疤痕,像在展示功勋。
1940年,19岁的辛育龄担任冀中军区制药厂厂长。当时部队流行疟疾和疥疮,辛育龄上山采常山、青蒿等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给战士服用。他还研制出治疥疮的擦剂软膏。
后来,辛育龄被送到延安,成为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的学生。
开拓我国胸外科事业
追随着白求恩,辛育龄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辛育龄被公派到苏联留学。回国时,他已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战场上的小八路成为了医学界的拓荒牛。
辛育龄开展了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1958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做肺移植的动物实验,并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成功完成两例肺移植手术。他拿自己做试验——在针麻状态下给自己实施急性阑尾炎手术。1970年6月,辛育龄主刀,首次运用1根针成功完成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代表团特别提出要参观辛育龄做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
辛育龄还通过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救治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他应用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完成了4600多例肺切除手术,将残端瘘的发生率降到0.4%。
创新技术的动力来自患者需要。
1996年,辛育龄到天津讲学。当地有个女孩患面部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右脸有个大肿包,血红的舌部大血管瘤垂出口外。辛育龄下决心要救治这位患者。他走访了北京两家医院,大夫给出的治疗方案都是切掉孩子舌头。可孩子才14岁,不能切!辛育龄又组织专家会诊,大家的意见是“这个病人粘不得”。
辛育龄却说:“如果你解决不了难题,算什么名医?”他集结医院各科室的精干力量,组成协作组,拟定周密手术方案。最终,手术成功。
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辛育龄的最大愿望,是做无影灯下的一棵“不老松”。
1982年,国务院委派辛育龄筹建中日友好医院。年逾花甲的辛育龄没有拒绝。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开院。不久后,辛育龄提出辞去院长职务。他说:“组织上交给我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我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此后,他在手术台上又坚守了20多年。
耄耋之年时,他没有在家颐养天年,反而坚持每周出门诊、查房。82岁还主刀做肺切除手术。“非典”肆虐时,他作为首席专家参与每位重症病人的会诊。
“歇一歇吧!”家人、同事、学生都这样劝他。可辛育龄不听,就是要工作。他说:“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病是我的乐趣。”
“辛老的一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在一起。”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
辛育龄的学生、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还记得老师最后一次做手术。“85岁的辛老后来手抖了。但,手术刀过血管那一刻,他的手一点都不抖。我太佩服他了。”
对后辈,辛育龄不乏严厉。“如果看到我们技术不到位、缝合姿势不对,他会像个老将军厉声斥责,‘你这个方法就该被枪毙’!”刘德若笑着回忆。
从医是对生命的许诺,哪怕病人全麻,辛育龄触摸病人的肺时也极尽温柔。他常说:“患者愿意让你打开他的胸膛,这是出于多大的信任!”
2012年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的年轻医生马千里偶遇辛育龄,马千里请他给自己写句话。91岁的辛育龄欣然同意,颤颤巍巍地写下: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写完,他喃喃自语读了一遍。似是念给马千里听,也似念给自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