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涩北气田位于平均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深处,地貌酷似月球表面,是世界最大的第四系生物气田,也是全国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气田之一。
6月19日,记者踏进这片苍茫的西部大漠,恍如进入了荒芜的“月球”。
走进已实现自动化开采和集输的涩北气田,偌大的集气站只有一个人值班,控制室电脑上,全站和所属每口井的产量、压力等情况显示得一清二楚。
这一切得益于技术创新成果在涩北气田的推广应用。这一成果凝结着天然气开发队伍的智慧与心血,许正祥就是这支队伍中的突出代表。
1987年,许正祥从重庆石油学校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专业毕业后,来到青海油田工作。1996年,来到涩北气田从事天然气开发,一干就是20余年,逐步成长为技术革新能手、“最美青海人”和青海省劳模。
进入新世纪,青海油田天然气大规模开发利用驶入快车道。当时,开采技术并不成熟,开发工艺、集输流程、处理手段相对滞后,加上涩北储层成岩性差、地质疏松、出砂严重等问题,极大制约着天然气开发的脚步。
“唯有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才是破解气田开发瓶颈的‘金钥匙’。”20余年来,许正祥立足气田开发实际需要,先后完成16项发明创造和30多项技术革新,涩北气田随处可见他的创新成果。
2013年,“许正祥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气田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技术革新的加速器。
“‘高效直角节流器’是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之一,经过无数次分析对比试验,大胆改进的新型节流装置有效解决了气田‘出砂严重’难题,大大降低了成本。”许正祥说,当年就创造了500多万元经济效益,目前已在360余口气井安装使用。
在许正祥和工作室团队的带领下,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已在青海油田推广应用,气田的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许正祥工作室的创新成果累计节约成本超2亿元。
强烈的阳光照射和风沙侵蚀,岁月无一例外地在涩北人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他们曾经年轻的脸庞早已被雕刻得棱角分明。许正祥和同事们默默扎根大漠,用汗水和创新圆梦现代化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