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复合平滑铝套电力电缆采用创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皱纹铝套高压电缆运行时会产生电腐蚀的缺陷,还可以提高电缆的运行载流量”。在全国电力电缆运行经验交流会上,一位专家正在作学术报告,台下聚集了400多位国内电缆顶尖人才。
这位侃侃而谈的专家是金金元,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高级技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8年间,他从一线普通操作工成长为电缆工匠,主持研发了多项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了多项行业技术难题,荣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质检岗位开拓眼界
上世纪90年代,浙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3年,金金元放弃代课教师的工作,抱着闯一闯的心态,加入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晨光电缆”虽是一家电缆厂,但年产值已经超过3000万。
“我只有高中学历,以前也没接触过电缆加工,只能做些简单的事情。”金金元入厂后的第一个岗位是电线电缆绞线工。一年后,由于工作认真、做事踏实的优点,金金元被调入质检科,负责质量检验工作,一干就是16年。
随着电缆加工工序越来越复杂,质检工作“压力山大”。金金元说,“为确保产品质量,我们把质量检验融入到电缆加工的每一道工序,而非只在最后一步。”正因如此,金金元对电缆的每一道加工工序、工艺和相关技术都“门儿清”,“车间碰到问题,我也参与解决,和技术科一起想办法。”
2006年,“晨光电缆”计划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金金元被派去德国汉诺威TROESTER公司考察。“看到德国设备生产出来的电缆产品,我太震惊了,精密度高,产品质量也过硬,这种工艺水平是那时候的我们遥不可及的。”金金元说,德国之行让他大开眼界,看到世界顶尖水平,也知道了自身技术的不足。
他时常想,如果自己能转去技术岗位就好了。这个愿望在三年后成真,2009年,金金元成为企业省级技术中心主任,开启了他在电缆领域攻坚克难的新篇章。
研发迈向高精尖
一件好看的衣服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好料子和好做工。只有好料子,不懂得如何制作,便无法做出好看的衣裳——这是金金元鞭策技术人员常用的比喻,电缆加工也是如此,没有好工艺,只有好设备,无法做出好产品。
当时,企业车间大批量引进德国的电缆制造设备,而生产工艺却达不到要求。金金元主动联络对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电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金金元团队的研发逐渐走向高精尖。
“我们每一次研发、攻坚、克难都围绕着国家电网的发展和革新要求。”金金元回忆起,2013年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所谓智能电网,就是可以在线监测电网的载流量、温度等安全要素,需要在普通电缆中加入光纤。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工艺却极其复杂。想要把发丝般纤细的光纤加入电缆,且保证其不断裂,是件不容易的事。
金金元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研发“220kV高压智能测温电力电缆”,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设计、模具加工、设备改造、现场试制等多个环节,找出了原有电缆生产方式的设计缺陷,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和现场试验,精雕细琢,终于设计出一种生产方法,不仅能够让光纤完美融入电缆,更能大幅度减轻劳作强度,效率提高几十倍。
至今,金金元共获授权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
填补国内空白
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电力电缆运行经验交流会上,金金元宣讲的“110kV复合平滑铝套电力电缆关键制作工艺设计”学术论文荣获大会优秀论文奖。纵观往年,鲜有电缆生产企业能获得这一荣誉。
谈起产品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荣誉,金金元回应道,“因为这个产品的诞生算得上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的电缆本体故障,大多是因为高压电缆半导电缓冲层与皱纹铝套之间放电烧蚀。据统计,该类电缆故障数量已超过外力破坏、多点接地等,成为电缆本体故障的首要原因。
“简单来说,目前我们国内高压电缆基本都是皱纹铝套电缆,设计平均寿命30年,但是近年来,由于皱纹铝套与电缆缓冲层间产生电腐蚀现象不断发生,导致运行短则3~5年,长则6~10年就会出现问题。”金金元介绍说,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带领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了110kV复合平滑铝套电力电缆,不仅可以解决皱纹铝套电缆的电腐蚀问题,还可提高电缆载流量,使电缆可靠安全运行。这一技术填补国内电缆行业的空白,该产品也逐渐试用于北京、杭州、厦门等城市的电网。
目前,金金元及其团队已经陆续研发出220kV、330kV、500kV系列复合平滑铝套电缆产品并投入试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该电缆的运行覆盖率能有大幅度提升,助力国家电网安全运行。”他说。(据《浙江工人日报》报道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