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孙亚慧
珞珈山郁郁葱葱,在武汉大学校园内,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杰正带领学生开展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陈杰曾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工作和生活了8年后,他决定回国,继续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响应研究。如今,陈杰担任国际水资源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地表水分委员会副主席,还是多个权威英文期刊副主编、编委。长期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的他,在流域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全球气候模式多维降尺度方法、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与不确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的研究
2008年,陈杰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前往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他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定为“流域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不确定性”,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研究中的降尺度方法和不确定性。
事实上,全球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也对降水、蒸发、径流等气象水文要素产生影响,使得极端水文事件的演变更趋复杂。研究流域降水径流对全球变暖会有何种响应、对未来极端水文事件的灾害风险有何影响、如何降低此类事件评估的不确定性,陈杰这项“面向未来”的研究需要不断地提高模型精度。
刚到魁北克时,法语“零基础”的陈杰并不适应,完全陌生的科研与生活环境给了他不小的挑战。“出国留学的过程中免不了曲折,学校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都是用法语上。从日常交流到做研究、看文献,这些都需要一步步学习、适应。”陈杰告诉记者,最初参加实验室组会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他甚至没办法正常完成发言,组员之中只有他用英语,“别人听得懂我,我却听不懂别人。”
想要适应留学环境,推进实验进程,必须先过语言关。加入课题组之后,陈杰边学法语,边带动大家在组会中多用英语来沟通。“刚开始时的组会我很少发言,就是多听,听不懂也硬着头皮听,到后来能够慢慢参与进来,可以跟大家交流互动,也能提出问题了。”用了一年多时间,陈杰努力克服了语言上的困难,开始主动参与和带领团队展开实验。
不曾忘记的叮嘱
综合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水文响应,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个领域交叉学科广泛,涵盖气象和水文等专业知识,同时也对科研人员的语言和计算机编程能力有很高要求,陈杰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研究中的瓶颈。“我原先曾设想过另一个方案,但这个方案在后来实际操作中被否定了,并不可行。”然后他迅速调整研究计划,更换研究方法。
陈杰说,做科研碰到困难很正常,这考验的正是自己的坚持和团队综合实力。在转换思路的过程中,他还专门从加拿大赶到美国,在当地农业部门实地学习了一段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杰的研究在第三年时终于实现突破,他的博士论文获得2012年度魁北克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他还收获了加拿大博士研究的最高学术荣誉——加拿大总督学术金牌奖章。
2015年,在加拿大又进行了几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陈杰心中想要回国发展的念头愈发坚定。陈杰说:“我的父亲是湖南宁乡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送我出国的时候他就反复叮嘱:以后学有所成了一定得回来。”父亲的话,陈杰始终未忘。2016年,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婉拒单位的真诚挽留,陈杰带着家人踏上了回国之路,在武汉大学继续进行全球气候变化水文领域方面的研究。
严谨治学的态度
回国后,陈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组建团队、研究课题、教学……他常常忙到深夜,学生也早已习惯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收到陈老师回复的邮件。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降水预测难的问题,陈杰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提出“四维(降水时序、极值、非一致性、时空相依性)一体的降尺度模型”,并于2018年在网络平台开源发布。这项成果引发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50余位国际学者给陈杰发来邮件,探讨模型的使用与合作。
今年4月,英国路透社根据最新科学家影响力评价系统,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影响力,发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陈杰凭借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成功入选。
在培养学生方面,陈杰要求非常严格,这在学生中间是出了名的。陈杰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始终保持扎实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浮躁,坐得住“冷板凳”。
“十几年前我们做科研的时候,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跟现在比差别很大。如今很多科研信息会通过网络共享,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科研工作者。与此同时,国内近年来的科研环境在不断改善,有了这样多好条件,年轻的科研人员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打好基本功。”陈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