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爱泼斯坦:笔耕不辍 见证中国

原韬雄    2021-06-03 09:25:59    人民日报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生于波兰,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1931年在《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奔赴南京、广州、武汉和山东台儿庄前线战场等地采访。在陕北和晋绥抗日根据地,他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也与群众广泛交流。

1939年,他撰写的《人民之战》一书在伦敦出版,以亲身见闻讲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后来,他离开中国,相继写下《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札记》等著作,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

1951年,他回到中国。他参与筹办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几十年中,爱泼斯坦为这本杂志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的《今日中国》杂志,已发展成为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

爱泼斯坦的事业,远不只《中国建设》这一本杂志。他多次参与到毛泽东、邓小平选集英文版的出版以及中共中央重要文献的英文定稿工作。此外,他还多次奔赴西藏,深入了解西藏社会,写就《西藏的变迁》一书,向世界介绍了西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进步。

爱泼斯坦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爱中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和挚爱的新闻事业。在其回忆录《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05年5月,爱泼斯坦在北京走完他光荣而不平凡的一生。去世前,他对身边人说:“中国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根本在于它取得的巨大进步,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和过去一样,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很多阻碍和磕绊,可是进步仍将继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海德:精神崇高 医术精湛
下一篇:赵巧娟:32年穿好“一根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