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施泽彬:最爱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1-05-21 16:22:53    中工网

 

施泽彬是一位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在地里的“梨农”。

在他为人称道的一面里,作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他担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砂梨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有“南梨王”的美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模的殊荣。

在他鲜为人知的一面里,有从事梨育种30余年的坚持,也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更有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的使命感。

中国是梨的主要产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施泽彬在果园生产实习的时候吃到一种松脆可口的日本砂梨,那口感是他当时味蕾记忆中最甜的一次。“那时我国的砂梨没有如此香甜可口的,日本砂梨虽然好吃,价格却‘不平易近人’。”彼时,施泽彬还是一名大学生,他开始思考——何时我国才能育出如此优良的品种?

1987年,施泽彬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梨育种工作团队,此前,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8年。选择专业的时候,施泽彬就知晓果树新品种选育工作是农作物品种选育中耗时最长、最寂寞的工作,“哪位教授、老师一生能育成一个果树品种,那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他本人最爱梨花开,因为花开之后便会结果实。

1999年,施泽彬团队的努力结成了果实——果皮细薄、肉脆汁多的“翠冠”问世。它比起日本砂梨有过之而无不及,实现了熟期早、品质优、丰产性好、栽培容易等四大优良性状的同步跨越。“翠冠”忽如一夜春风来,解决“卡脖子”的砂梨品种问题,堪称我国梨育种史上的里程碑。

至今,“翠冠”仍受长江以南地区梨农的喜爱,在我省,其栽培面积超过全省梨总面积的一半,放眼全国,其栽培面积已超120万亩,成为我国砂梨第一大主栽品种,彻底改变了浙江乃至全国长期以来被日本砂梨品种主导的格局。

“翠冠”之后,施泽彬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带领团队经过大量反复试验,陆续改良选育出“翠玉”“玉冠”“初夏绿”“新玉”等新品种,至今,他已经主持育成梨系列品种11个。其中,“翠玉”等品种延续“翠冠”口感上的优点,且外观更好看,没有果锈,耐储藏。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施泽彬不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更把博爱播撒在贫困地区的土壤中。他常年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水果基地、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开展梨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工作。他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手把手地教当地果农种植技术,无偿赠送梨栽培方面的书籍手册。如今“翠冠”“翠玉”等优质品种已成为重庆、四川等地区实施精准脱贫重点推广的“摇钱树”,贫困户成为梨农走上了致富路。

施泽彬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既实现选育新品种职业理想,又见证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果农财富,还为国家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据《浙江工人日报》报道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程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脱下绿军装换上“火焰蓝” “95后”消防员的“诗与远方”
下一篇:江西脑瘫男孩设计“爬楼轮椅”帮助更多残疾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