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有86岁高龄的吕玉芝,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却很矍铄,说话声音清脆高亢。
1954年,吕玉芝圆毕业后怀揣着青年人的意气与勇气,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梦想和激情,她主动向学校申请分配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北满钢厂。
齐齐哈尔冬季冰封期长,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身上即使裹得再严实,还是会感觉风一股劲地往身子里面钻。而那时的富拉尔基除了江边的小渔村,几乎没有工业,只有一条大街,也很少有人来往,显得十分冷清。
远离了亲人和家乡,吕玉芝来到了塞北荒原。工作后,她被分配到机械化动力站水电队工作,负责北满钢厂建设供水、供气、供风和地下降水等。
万事开头难。一大早,师傅们要去工地干活了,队长对吕玉芝说:“小吕,你就别去工地上了,在队里做些后勤工作。”她涨红着脸说:“女同志一样能上战场,我要做一名出色的技术员。”随后便跟在师傅们后面,一同去了工地。此后,师傅们干啥活,她就跟着一起干,从来不叫苦、叫累,吕玉芝坚信男人能干的事情她也样样能干好。
由于50年代降水技术施工水平有限,在实施地下工程降水的过程中,当使用抽水机不能将基坑中的水排干净,且排水量远远小于地下涌出的地下水时,师傅们往往要下到大基坑中分析寻找原因。
10月的北国,秋风已经裹着寒意来袭。这天在降水作业中,基坑中的水总是抽不干净,师傅们判断可能有漏水点。他们按照惯例下到基坑中寻找漏水点,吕玉芝也二话不说,把鞋一脱,挽起裤腿,跟随师傅一起下到基坑中来。齐膝深的水冰凉刺骨,可所有人都顾不上身体的寒冷,专注地寻找着漏水点。在基坑一处吕玉芝停下来认真观察了一会儿,感觉到似乎有水在往外涌动,“师傅,好像是这里!”师傅们纷纷聚集过来进行确认,连声说着:“是这里,是这里!”此时,看到吕玉芝冻得有些发白的脸,师傅们实在不忍心再让她呆在水中,一同将她扶了上去。
吕玉芝的努力让师傅们真心地认可了她。每周末的晚上,师傅们只要没事都会夹着笔记本准时来到水电队的办公室,听吕玉芝为他们上专业技术课。吕玉芝会把在学校学到的关于供暖、排水等相关理论知识讲给师傅们。师傅们平日里只有实战经验,却没有理论基础,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涨。在吕玉芝的带领下,水电队掀起了浓厚的学习热潮,师傅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同原来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吕玉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和认可,成为大家心中出色的女技术员。
1957年,吕玉芝跟随着建设大军一路又转战到了山西太原。“腿勤、眼勤、手勤、嘴勤、脑勤”成了她的新秘诀。
来到太原不久,水电队接到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试验厂水暖电安装施工任务,队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吕玉芝,她带领电工水暖工一行20余人来到了中条山。
每天从太阳升起便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直到晚上太阳落下,他们才回到宿舍中休息。周密的安排,细致的部署,使得施工进展速度非常快。
吕玉芝是个不怕苦的人。刚来到中条山时没有卫生设施,吕玉芝就尽可能不喝或少喝水,争取白天不上厕所。工友们被她感染,都和她一起挥汗如雨,拼搏奋战,他们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铜矿试验厂水暖电全部安装任务。
1959年,由于工作需要,吕玉芝调到了机械处工作,从事起施工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
初到机械处,她深深感到自己对机械管理业务知识的贫乏,便买了大量书籍,自学起施工机械管理、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并亲自深入到各个维修保养厂、施工现场查看车辆的维修和使用情况,掌握第一手数据。
“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全面完整而又结合客观实际的管理制度。”吕玉芝说。在大半生的施工机械管理研究中,吕玉芝为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提升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她自己组织和参编、修改各种施工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30余项。
如果对车辆“保驾”不力,将直接影响正常的施工生产。为抓好车辆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工作,吕玉芝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详细的操作规范,通过定期到基层单位检查和宣贯,在各单位开展红旗设备竞赛,确保了施工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下安全运行。
由于吕玉芝在工作中的优异成绩,她被任命为机械处副处长。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让吕玉芝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加重了。
吕玉芝自参加工作以来,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从事施工机械管理工作,她从最初知之甚少的“门外汉”,成长为精通施工机械管理的“行家里手”。她说:“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在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知识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