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蔡馨逸、李亚楠
张天伟的工作室在西安城西一个不起眼的小区里。在窗边的一张大案子上,钳子、小刀、榔头、电钻、铅笔、橡皮、绘图尺、酒精灯等工具一一摊开,占了大半空间。83岁的张天伟戴着老花镜伏在案前,将竹篾、易拉罐等做成能飞会动的风筝。
从1987年做出第一个头会动的长龙风筝,到螃蟹、壁虎、卓别林,再到“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及兵马俑军阵”“秦始皇万里长城”,30多年里,张天伟没做过重样的风筝。每做一个风筝,要么是新造型,要么细节构造上有所改进,总比之前的好。
2009年,张氏风筝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张天伟被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授予“非遗传承终身成就奖”。他说:“我这一辈子就爱风筝,爱创新,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
让“兵马俑”飞上天
数名成年男子像拔河一样拽着一条绳子快速奔跑,绳子另一头——竹制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带着48排秦俑军阵风筝巨龙般乘风而起。为首的铜车马驷马昂首摆尾、奋蹄奔腾,驭车人挥臂驱驰、四下张望,车厢两侧车轮飞转、滚滚向前。望着40米长的风筝翱翔天际,人们爆发出阵阵欢呼。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及兵马俑军阵”风筝2004年第一次放飞的场景,永远印在张天伟的脑海里。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耗时8个月,光是铜车马就用了920根竹篾、有3000多个绑扎点。军阵的192个兵马俑全部出自张天伟之手。
“我是西安人,兵马俑是西安出土的国宝,1986年开始做风筝时,我就有了做铜车马和兵马俑动态风筝的念头。”张天伟说。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收集资料,除了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还买了很多兵马俑、铜车马模型,又请在文博系统工作的朋友提供专业支持。因为“工程浩大”,直到2003年,张天伟成功做了多个动态风筝后,才有底气付诸实践。
尽管设计极尽细致,在制作时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我最不怕的就是遇到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出创造力。不管走路还是吃饭我都在琢磨,想方设法要把问题解决了。”张天伟说。
经过4个月攻关,能动的“铜车马”终于做好。整只风筝重量只有500克,最细的竹篾直径不过1毫米。车轮为风动轮,经过巧妙的机械传动,四匹马可同步抬头摆尾,四蹄交替走路,驾车的人头可左右转动,双臂上下挥舞作牵缰绳状,车上门窗均可开启。随后,张天伟又用了4个月做好兵马俑军阵,军阵每4人一排,6排为一方阵,8个方阵共192个铠甲、服饰、色彩、发型均不相同的秦俑。
这组展现陕西历史文化的风筝,在2005年11月的世界华人风筝表演中,获得最佳创意及最佳制作两项大奖。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2011年又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参展。
“风筝世家”诞生的创新大师
张天伟与风筝的缘分,自他一出生就已经结下。
十多岁起,张天伟就开始在父亲指导下做风筝,展现出了手工才能。1986年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暨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张天伟作为陕西队的一员参加。他带去参赛的是一个灯笼样式的大型立体风筝,一举夺得了银牌。
与各地风筝爱好者切磋,让张天伟大开眼界。回到西安,他当即决定做一个头会动的长龙风筝。在龙的两腮装两个风轮,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曲轴带动连杆,让龙的嘴巴、舌头、眼睛都动起来。
第二年,这个风筝在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上技惊四座。1988年,龙头风筝被一位加拿大风筝爱好者收藏,被印制成加拿大邮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邮票在加拿大正式发行。
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张天伟制作出“秦始皇万里长城”风筝。“秦始皇”头戴珠冠、腰佩宝剑、右臂高举,在风力带动下左右转头,挥动右臂。在他的身后,是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由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6个关隘,5座烽火台,187个城垛,总计208只风筝组成,象征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升空后总长138米。
匠心追求,精益求精
在工作室里,张天伟小心翼翼地将四个龙头从盒子里取出,依次摆在桌子上。他将动态龙风筝更新到了第四代。最小的是他“复刻”的第一版龙头,直径不过5厘米。风一吹,龙头两侧的风轮快速转动,带动龙嘴开合,舌头伸缩,两个眼珠子滴溜溜转动。
第四代龙头是在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门设计的,也是首款“声光电”动态风筝。风筝取六六大顺的吉祥寓意,全长60米,龙身由60面直径60厘米的国徽组成,龙头里装有锂电池电机、喇叭和LED灯泡。放飞后,“中华龙”在循环播放的《歌唱祖国》乐曲声中摇头摆尾,嘴巴、舌头、眼珠、眼皮、眉毛、胡须、耳朵、两腮等9处随风而动,眼睛发出光芒。
“我从来不做重复的东西,就算都是龙头,也要一代比一代好。”张天伟说。
“用毕生追求新作品和新尝试,用一颗匠心打磨作品,这是一个手艺人的坚守,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张天伟相熟的非遗专家王智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