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全国劳模陈兆海追海测量25年,将超差缩小到厘米级——给大国工程当“眼睛”

2021-03-15 14:05:28    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25年前,我没想到会在‘夏天一身汗、冬天两头寒’的工程测量岗位上干半辈子。”回顾职业生涯,全国劳模、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程测量工陈兆海感慨说。

测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越是投入其中,陈兆海越会觉得那些点和线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工程的精准落成,让他丈量出的上百万个数据有了特别意义。

 

25年“测量点和线” 

初冬,大连海边寒气袭人,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干坞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的陈兆海。笑容憨厚的陈兆海外表像个“粗人”,却干着一项“细活”。

“测量点和线。”用他的话来说,25年来只干了这一件事。陈兆海今年47岁,1995年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测量试验专业毕业后进入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作。在船上、桥上、隧道里,他习惯闭上左眼、用右眼观测数据,多年来形成了“大小眼”。

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大连跨海大桥……这些人们眼中震撼人心的工程,在他眼中是无数个误差不能超过3~5厘米的数据。

2004年,陈兆海参建的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进入大干阶段,当年还没有GPS技术,只能用“打水砣”的方式来检验基床平整度,为了在一个月仅有两次的大潮中安装更多沉箱,陈兆海常常一连几天吃住在海上,最长一次在沉箱上待了26个小时。

40多斤的“测深水砣”,每天要扔上百次,而且要追着海流一路小跑出去。深冬,冰冷狂暴的海风打在身上,他的眉毛和胡子结满冰霜,溅起的海水将衣前襟冻成了“冰甲”。

受水流、水深及尺深形变等因素影响,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3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常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不服输的陈兆海一练几个月,把所有工闲时间全部拿来练眼力和反应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肌肉记忆,靠人工测量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10厘米内。

他为水下基础施工提供的准确数据,保证了沉箱安装的高效推进。该工程最终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让仪器长出“手脚”站稳海底 

2018年初,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启动,海况地质十分复杂,多礁石多溶洞。作为我国在严寒海域建设的首条沉管隧道,要求超差精度为5厘米,而首次水下扫测数据与现有基床整平验收数据比对相差10厘米。

“当时使用的是二维单波束测深系统,一条小鱼吐出的泡泡都会影响测深结果。”陈兆海前往设备生产厂家调研,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和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学习。多方奔走后,引进了一套可以三维扫测的多波束设备。

“金刚钻”在手,陈兆海和工友们信心倍增,可新问题出现了。海底隧道施工环境远不如陆上安稳,风浪颠簸是常态。这对于需要严格依照水平和稳定几何关系开展测量的多波束设备而言,极大影响了数据精准。

“仪器不能自控水平,我们可以帮它长出臂膀。”受折叠伞启发,陈兆海提出为多波束系统的五个分部仪器定做连接架的想法。4个月里,材质从角钢、镀锌铁管到不锈钢方管,支架长度从3米、2.7米再到2.5米,多次改进后,他和团队终于研发出一款可拼接、适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连接器,让仪器长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稳海底的“手脚”。

此前单波束6小时的工作量,用长出“手脚”的多波束设备仅需30分钟。

 

“陌生的爸爸” 

随着公司改革转型步伐加快,他一年到头在遍布全国的重点项目穿梭奔波,施工足迹留在了从长白山麓到南海岛礁的无数工地。2007年开始,公司项目多点开花,陈兆海带着50多名年轻测量工承担起7个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妻子临产时,他在香炉礁船坞项目现场正忙得不可开交,无奈错过了儿子出生。

一次,久未归家的他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看着儿子蹦蹦跳跳朝园门口走来,站在他身边东张西望,却不来牵他的手。

“儿子已经认不出我了。”在那一瞬间,陈兆海眼圈红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次选择 一生守护
下一篇:谷爱凌:带伤拿下两个世锦赛冠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