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着马尾辫,穿着休闲运动衣,搭配一双运动鞋,这样一身行头的兰石磊,和学生走在一起没有任何“违和感”。
兰石磊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老师。在学生眼里,兰老师是和他们“没有代沟的老师”,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兰妈”“兰姐”,还有学生形容“兰老师是我的直系家属”。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零代沟”的背后,年龄比他们大了十几岁的兰老师作了不少努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人们对于老师的传统定义。然而,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以及面对00后高职生这个群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很多老师如今正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他们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和00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
要学会在高职学生身上“沙里淘金”
在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承担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负责接纳传统意义上高考“失利”的学生,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过硬的技术型人才。这种特殊的身份,更加要求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然而,一些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仍待提升。据《江西省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状况调查表》,有4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太和谐,有6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师生关系属于管理与被管理型。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邢化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00后学生,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00后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学生要从“管理”向“引导”方面转变,建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要“引导”学生而非“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的兰石磊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也不为管理“问题学生”感到头疼。相反,她觉得更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重新找到自我”,在大学阶段成为更好的自己。
辅导员是职业“淘金者”,要在学生身上“沙里淘金”。兰石磊特别重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她从不吝啬给予学生表扬,她时常会对学生说:“你太棒了”“做得真好”。
兰石磊第一次见到2013级制药专业的学生赵婷嫒时,“她躲在别人身后和我打招呼。”赵婷嫒性格内向、极度缺乏自信。但在后来的相处中,兰石磊发现这个学生做事细心,又有耐心。她便让赵婷嫒在学生会工作,负责整理学生办公室的文件、物品等。
慢慢地,兰石磊发现赵婷嫒开始主动和学生、老师交流,并且能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赵婷嫒熟练地掌握了工作,兰石磊说:“办公室的一针一线她都知道放哪,我们找不到的东西就问她,她一下就能找到。”
还有一名学生张雪,因患有小儿麻痹症感到极度自卑。兰石磊给她提供公开演讲的机会,并且经常有意无意地开导她。她还推荐张雪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尽管同组学生担心张雪的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比赛成绩,但是兰石磊坚持说:“即使得不了第一名,也不能换掉张雪。”最终张雪所在的小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规范严格的学生管理规定,除此之外,兰石磊要求学生每天上早读、周五晚上也要上晚自习,每两周组织全班学生参加户外演讲活动。
采访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兰石磊的手机微信,显示有793条未读消息,各种群消息霸占了屏幕。兰石磊说她有各种微信群,工作群、学生群、家长群,毕业多年学生的班群也不解散,“学生要找人会来问我,我差不多都能联系到”。
要让高职学生被看见
“部分教师对青年学生群体关心不够,了解不深入,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较大问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雁秋坦言,他观察到一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一些院校关心青年学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际行动和具体方案。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肖文胜则发现,由于学院规模扩张和教师评价机制错位,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繁重的授课任务和科研任务上,没有多少精力去思考师生沟通、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问题。
2018年,一项调查203所高职院校、106502名学生,9800名教师的《高职院校满意度》报告显示,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是师生课外交流时间,老师最不满意的是国际化资源。从这份调查报告中能看出师生需求有所不同,学生更加渴望多和老师沟通交流。
实际上,也有很多一线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励志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尝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于健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1989年出生的于健穿衣风格很“小清新”,他说,如果不告诉学生自己是老师,是团委书记,学生往往会把他当作学长或者学生干部。于健说:“这也是我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小技巧。”
当然只有外表贴近学生还远远不够。于健认为要想和00后学生和睦相处,首先老师要转变态度,接纳学生、认可学生。他说,老师既要有直击学生错误的勇气,同时要具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样学生不请自来,和老师的关系自然会变好。”
从事学生工作10年,于健的一个心愿就是“让高职院校的00后学生被更多地看见。”
为此,他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学校内组建“校新闻队”,让学生学习摄影、剪辑,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学生到乡间地头感受真实的社会;联络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充分实习,提升专业技能。
虽然00后学生不愿意被束缚,刻苦钻研的劲儿头不足,但是于健也发现00后学生有很多优势,他们更容易学习掌握新鲜事物,也更加早熟,能力比较强。他举例说,他们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干部现今都在防疫一线服务,“他们都是自发去当志愿者的”。
于健从来不认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他反倒觉得这样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为突出,他说:“这样的学生正适合高职院校,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
据于健观察,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很努力,他说其实只要老师多付出一些,“学生从20分进步到60分并不难”,他也觉得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改变更明显,进步空间更大一些。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线教师王芳总结如何与00后学生相处,她说要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小组谈论、案例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多说多做,而不是老师一味灌输。她还特别强调,要多表扬学生,每当有进步就给学生加分,及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走出思想上的困境”
80后的兰石磊带着一帮00后的学生。出生在多元化时代的00后个性鲜明,兰石磊说,“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强逼着自己跟上学生。”
“年轻人就喜欢熬夜,睡到中午才起来”“放假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喜欢看剧追星”……兰石磊细数着年轻人的特征,她说为了“跟得上”学生,和学生有共同话题,闲暇时间她都在追剧,“新出的剧我基本都看过。”
另外,兰石磊加了每一名学生的微信,她只要看到学生发朋友圈就会评论和点赞。朋友圈也是兰石磊了解学生想法和思想动向的重要途径。
每当放寒暑假,兰石磊都会给学生留“家庭作业”。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并拍摄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当家里的“小管家”,一个星期有300元的生活费,负责采购食材,给父母做饭。
此外,兰石磊还要求学生每天每节课坚持起立向任课教师问好、为老师准备一杯热水;组织班级学生到社区义务劳动、看望孤寡老人。
兰石磊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每个学生都是一件“产品”,产品“合格”的标准就是能融入社会,经得起社会的考验。这些“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老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思想引导是兰石磊最关注的事情,她说:“学生的思想引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知道学生想什么、关注什么、缺少什么,思想上的困惑是什么,做到因事而化,对症下药,积极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关注点,帮助学生走出思想上的困境。”
“王镝是我比较成功的一件教育‘样品’。”兰石磊谈起王镝的改变满是自豪,她记得第一次见到王镝是在新生见面会上,当时王镝用不屑的语气做了自我介绍。
散会后,兰石磊和王镝说:“你的自我介绍让老师印象深刻,我奖励给你一个小零食。”兰石磊递给王镝一块芥末,王镝吃完后不停地打喷嚏,眼泪都流了出来。兰石磊告诉他,老师给你吃芥末,是因为你的自我介绍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吃了芥末一般难受,“你这样的表现会阻碍别人看到你的好”。
王镝评价自己以前是一个愤青,但是后来被兰老师慢慢“感化”了。他还记得,自己打篮球不小心脚里扎进钉子,兰老师挺着大肚子焦急地赶到,“跪在地上看我的伤,问我疼不疼?”
2020年大年初二那天,王镝主动报名参加防疫工作,他也是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王镝说,他当时还想去武汉,“我爸妈不同意,我就去了社区当志愿者。”直到疫情好转,王镝才返回学校。今年放假回家,他又投身一线,成为一名防疫工作志愿者。
除了学生的改变,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兰石磊的教学成果。食品生物与检测系食品生物技术(应用本科)175001班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专升本班,兰石磊是这个班级的辅导员。
该班29名学生的平均分数达到84.6分,两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1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全班学生考取国家英语三级、计算机一级证书;获得集体荣誉25项,个人荣誉288项,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证书55个。这个班还被称作“党员班”“主席班”,班里有14名学生是党员,两名学生是校学生会主席,6名学生是系学生会主席。
尽管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来该如何和00后学生相处,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化的育人方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熊秀琼建议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00后学生特点,实施学生素质学分制,将学生德、体、美、劳教育整体纳入学分考核评价体系。
肖文胜提出创建高职院校“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学徒型”师生关系。他认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把专业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知识技能包”,以便“学生”能在行业的仿真环境中接受模拟现实岗位训练,也要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和学生紧密联系。
问及兰石磊为什么能受到00后学生的一致好评,她说是因为热爱。每当有学生告诉她得了奖、考上本科、找到满意的工作,有学生回学校看望她,兰石磊都发自内心地觉着高兴,她说:“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带给我这样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应采访对象要求,张雪为化名)
记者 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