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沙漠铁骑”在“无人之境”守护野骆驼

2021-01-14 13:44:39    新华每日电讯

 
1月8日,安南坝分局民警在巡逻途中烧水。
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早上8点多,河西走廊的天还没有透亮,32岁的张晓龙和同事一道从县城出发,驾驶警车向荒无人烟的“野骆驼”家园奔去。1个多小时后,他们进入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执行巡护任务。

张晓龙是甘肃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安南坝分局的一名警察。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面积达39.6万公顷。然而,这个“人类生命的禁区”,却是野骆驼、雪豹、野驴、鹅喉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其中,野骆驼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全球不足千只。

作为一位野骆驼“卫士”,张晓龙如数家珍:我国约有420至470峰,全国超三分之一的野骆驼栖息在这一片戈壁上。

张晓龙所在的安南坝分局共有14人,人称“沙漠铁骑”。他们像野骆驼一样,常年行走在戈壁滩的“搓板路”上。“颠簸”“游荡”“张望”,是张晓龙过去6年的工作常态。

张晓龙曾两次报考公务员,如愿穿上警服,但工作地点却是离家900多公里的戈壁滩。

“刚开始真不适应,每次到保护区巡护,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风餐露宿是常态。”张晓龙说,“我在工作前从未完全脱离过城市生活,而保护区几天都见不着一个人影,一开始确实很孤独。”

一次例行巡护改变了他的想法。2018年2月,张晓龙与同事在巡护时发现雪地上有可疑行迹。他们循着足迹,发现冒着热气的鹅喉羚内脏,又找到一辆汽车和一张鹅喉羚皮。“当时我们断定是猎捕鹅喉羚的人,于是扩大搜索范围,将两名不法分子抓获,查获一支枪和31发子弹。”

张晓龙坦言,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我和同事既没带武器也没穿防弹衣,当时就想着把问题查清,没想过危险。”他说。

36岁的“警花”齐金花也有类似经历:刚来时“心理落差很大”,现在“觉得自己离不开这里”。

“冬天最冷时,保护区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换个轮胎的工夫,双脚就被冻僵了。夏天,在户外工作两个小时,皮肤就会被晒伤。被野生动物撵着跑、被毒虫叮咬都是家常便饭。”条件的艰苦让齐金花心里犯起嘀咕。

一次巡护中,她遇到一只怀孕的野骆驼,当时它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同事告诉她,很多野生动物生性胆小,偶尔遇到越野车,就会乱跑乱撞,很容易受伤,这峰母骆驼有可能因为受到惊吓而早产。从此,拦截“非法穿越者”成为齐金花坚守无人区的重要动力。

“我们希望给野骆驼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园。”齐金花说,“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希望野生动物能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里。”

在安南坝分局,几乎每个人来之前,都曾怀着不同的梦想,但都在这里实现了新的梦想。

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张晓龙和同事们用坚守岗位的实际行动欢庆节日。

“沙漠戈壁虽然荒芜,生命却都倔强,我们努力工作,野骆驼们就会有一个平安、安宁的家园。”51岁的民警海拉提·胡斯曼说。

 

(记者张百慧、冯亚松、杨雅婷、龚哲、杜哲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十而“砺”:他们生于1990
下一篇:人树情未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