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完善数字人民币发行应用机制打造可靠金融基础设施

2021-07-29 11:38:31    科技日报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具备等价性和无限法偿性等特征。今年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了《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E-CNY白皮书),数字人民币未来将成为重要的支付基础设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人民币的探索步伐全球领先,在其应用前景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

央行数字货币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竞争的重要赛道

过去10年来,各类不依托央行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大行其道。截至2021年7月18日,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共有币种达1万余种,总市值超过1.3万亿美元之多。加密数字货币不依赖于中心化机构,又具有较高的发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信用媒介”的属性。但多数加密数字货币存在信用风险,难以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也不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完整的货币职能,因此从实质意义上看,加密数字货币的本质更多偏向于“资产”而非“货币”。此外,缺乏主权信用背书的加密数字货币不利于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多数国家对于加密数字货币持抵制态度。

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内在缺陷,具有法定属性的央行数字货币(指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为现有支付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国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并已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28个城市试点。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经超过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为数字人民币的全域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海外来看,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国也发布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推进计划,拟与中国开展竞争。2021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国际清算银行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第三次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调查覆盖的65家央行中,有86%的央行在实质性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究,14%的央行进入试点验证阶段。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具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但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发行运营面临挑战。数字人民币的实质是由央行授权的商业银行以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100%发行基金发行的数字形态的法币。未来,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到底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商业银行需按照央行要求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货币账户和钱包系统,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是否具备这样的金融科技实力?从数字钱包App到商家POS机等支付终端研发、升级的成本如何分担和控制?目前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二是技术路径面临挑战。区块链是与数字货币伴生的一项技术,也是全球数字货币应用的主流技术,但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因此在技术路线上,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也须在物理性能、去中心化程度与推出时间之间做出取舍。中国的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 的发行路线,在推出时间上占优,但在第一层(央行层)就不得不采用中心化模式。从目前各国央行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技术路线来看,美国、英国等多数西方国家倾向于基于分布式账本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此外,数字人民币采用“账户松耦合模式”,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依托存款账户的紧耦合模式不同,二者的技术兼容性有待论证。

三是推广应用面临挑战。E-CNY白皮书将数字币定位为“可靠稳健、快速高效、持续创新、开放竞争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主要以“红包”形式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消费场景和时限均较为严苛,与居民银行存款无法正常兑换,且“不能转给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人民币“红包”目前只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预热版本。目前中国民众基于电子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如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习惯根深蒂固,加上目前数字人民币不计利息,其吸引力可能大打折扣。

四是风险管控面临挑战。首先是信息泄露的风险管控问题,民众在许多小额、分散、涉及自身隐私的零售消费领域有着较强的匿名支付需求,E-CNY白皮书提出了数字人民币“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未来亟待防范数字人民币交易信息的泄露问题,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管理。其次是金融脱媒的风险管控问题,数字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可能会挤出现金,并降低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稳定性,引致金融脱媒问题。再次是冲击货币政策的风险管控问题,例如,数字货币的发行还考验央行的信用管理能力,在利率下行的预期下民众倾向于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数字现金以规避风险,造成货币乘数下降进而影响金融全局的流动性。

完善相关机制多目标统筹兼顾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应用要坚持多目标统筹兼顾,完善其发行、运营、推广的相关机制,实现数字人民币便捷性、安全性、普惠性、隐私性、合规性、可扩充性等特征的辩证统一。

一是不断总结区域试点经验,优化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路线和运营机制。科学评估,谨慎决策,防范数字人民币运行中各类新型衍生风险,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来优化数字人民币这一“新供给”。

二是加强可信技术研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安全加密、身份识别、零信任等特定技术的研究,强化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属性,在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前提下,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数据,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提供更加友好的数字人民币用户体验。

三是运用科技手段监测分析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速数字人民币相关规章和监管制度的确立,监测其对货币结构、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开展相应的压力测试和仿真模拟,制定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应对预案。

四是开展国际合作,持续完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钱包、数据传输、身份认证、可信加密等领域的中国经验,加强数字人民币与国外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的平台对接,扩展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携手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等组织共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支付结算机制,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作者:周代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向改革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
下一篇:跨境服贸负面清单助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