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绿色减损

2021-06-08 17:49:39    农民日报

作者:王凤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在G20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粮食产后减损的发展现状

尽管多方努力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超过6.6亿吨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匮乏,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国际环境剧变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更是极其重要。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019年对全球农产品各环节粮食损失指数估计,全球约14%的粮食在从生产至零售环节之前被损失掉,约3.8亿吨,相当于每年损失约4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损失主要发生在产后加工阶段,而发达国家主要发生在运输、零售和消费阶段。而我国由于产后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的科技水平和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粮食产后损失率高达15.69%,其中仓储环节因霉虫鼠损失可达5%,运输环节损失0.7%,加工环节损失3.7%,消费过程中损失6.3%。根据2020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上下,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

粮食产后减损存在的问题

粮食损失与浪费是粮食系统在技术、文化和经济各方面的运作方式不当所致结果,在整个食品链中从生产、收获、储存、加工、销售与零售直至消费的各环节的分布情况迥异。在生产和收获环节,由于质量标准变化或价格暴跌而未收获、作物品种选择或种植方法不当、机械或人工收获损伤、采收时间不当等,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24%。在储存和运输环节,缺乏适当储存或运输设施、温度和湿度管理不善、储存时间过长、运输方式不当等,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24%。在加工和包装环节,加工能力不足、加工流程缺乏严密管理、过渡碾磨、包装破损等,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4%。在批发和零售环节,易腐烂产品无法及时卖出、产品外观和品相不佳等,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7%。在消费环节,保质期和最佳消费日期标签混淆、家中储存不当、超量采购等,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28%。

就全球而言,在生产和收获、储存和运输环节,发展中国家损失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分别高出约40%和67%,表明粮食损失率与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水平呈负相关。造成我国粮食加工环节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规模较小导致加工副产物废弃。我国广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存在于农村和乡镇地区,粮食加工产能小、规模弱、加工量有限、加工链条短,导致农产品原料利用率低、副产物废弃,造成超过10%的粮食浪费。二是粮食加工设施比较落后。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粮食加工设施提升速度低于粮食加工的需求。我国粮食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粮食加工设备水平不高,一些企业购买国际淘汰的、低科技含量的设施,导致粮食加工存在浪费。三是加工标准不完善。对待粮食加工损失浪费,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粮食可以食用,什么样的粮食达不到食用标准必须舍弃。只有标准明确才能够有效定义粮食加工损失和浪费。四是过度加工导致粮食营养素损失。当前,居民对粮食制品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需求转变,消费者对粮食制品的要求不断上升,对含有丰富营养的粮食制品需求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但是,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受到错误导向,追求高、白、亮的米面粮油产品,造成大量营养素损失。同时,一些消费者错误地通过色度和精度判别粮食产品的品质,造成粮食过度加工的恶性循环。

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研发技术及科学管理技术落后。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面临着底层技术支持不足、信息采集系统不全、专业系统不完善的短板,精准农业的“精准”程度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化、智能化的收储运技术落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收储运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造成这方面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机械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储藏运输环节的精细化、智能化设备及管理不到位。三是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据统计,我国每年深加工用粮约4650万吨,占粮食产量比例仍不到10%,而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在70%以上。我国粮食资源利用比较粗放,产品及其用途单一,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提高粮食的深加工利用率已经成为我国粮食产后减损战略中的重要部分。

推进粮食减损科技创新的对策

要构建粮食产后减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我国粮食品质评价、精准控温控湿控气、在途实时监测、主动预警透明供应量的仓储物流加工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大数据中心,提高我国粮食产后减损科技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具体建议如下:

深化粮食减损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党中央确定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科技节粮减损为中心任务,统筹推进粮食减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建立从种植、收获、储运到加工、消费全链条一体化的粮食减损保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研、设计和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成果推广应用,使科技支撑粮食减损保供的作用更加突出。

设立“粮食减损保供”重大科研专项。聚焦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重大需求,重点攻克粮食减损、质量安全、品质营养保持、现代收储物流、监测预警、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通过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等方式,带动地方政府和粮食企业配置更多资源开展粮食减损保供科技创新,建立从粮食种植、收获、储运到加工、销售全链条一体化的粮食减损保质技术体系,实现“优粮、优储、优加、优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引导粮食消费从数量向品质、营养转变,建立适合我国人群膳食习惯和营养需求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粮食减损保质条件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种植、收获、储运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设立国家粮食产后减损大科学中心,统筹各类资源,开展全链条、一体化协同创新,并对各环节粮食减损保质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构建国家粮食“时空”品质、仓储、物流和加工大数据中心,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粮食数量和营养损失进行精准监测预警和控制。

建立粮食减损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明确粮食收获损失率,强化储存条件改善,建立粮食存储自然损耗标准,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登记制度,纳入管理指标。加快《粮食法》立法进程。在粮食消费与节约章节中,建议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开展粮食减损的公益活动、项目或行动,建立粮食减损公示制度,明确统计方法。严格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明确食品经营主体捐赠临期食品的主体责任,减少零售环节浪费;要求大型食品零售商超、规模化农贸市场配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减少环境污染。

做好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宣传工作。加大厉行节约的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主题宣传,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宣传。号召零售业进行大数据物流管控,倡导餐饮店铺菜品量及点餐科学化。加强节约粮食知识的推广。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农机站、粮库等,推广科技知识和技术,并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讲解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加强节约粮食的课堂教育。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纳入全国中小学生教学体系,开设节约粮食培训课程,让节约粮食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挖掘全国各地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典型案例,评选厉行节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公开通报违反粮食减损法律和政策的机构和个人,将不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激励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下一篇:有效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