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汕头等地考察时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珍惜和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当代性问题,深刻阐明了城市发展与文明传承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认真梳理、挖掘、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在保护历史遗存中延续城市文脉。
重视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认同。城市化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直以来,传统的消解,常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而饱受诟病。我们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对待城市的发展,把城市视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实际上,诸多事实也证明,现代性的发展恰恰是传统在以更强的力度向大城市汇聚的过程。比如在广州、上海,借助会展等建立起来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促使文化传统以另一种新形式创新发展。这也意味着,摩天大楼与历史文化遗产,并非水火不容、相互排斥;如果配置合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兼容、相得益彰,并以全新的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客观对待城市发展的现实与意义,还要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拒绝偏执与狭隘,努力使以文化城、以文化人的理念成为城市建设者的共识。毫无疑义,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体,这都是一件息息相关的大事情。对个体而言,关心城市,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弘扬文化,就是拥抱美好生活。对于国家而言,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始终是实现族群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总之,在变动不居的全球化时代,只有坚守文化的内核,才能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有细致辨析我们的文化认同,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凸显城市文脉中的历史遗存。在当代都市文化发展中,“民俗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曾经在民间制作、打磨或口耳相传的文化技艺,不经意间给繁忙的现代人打开了无限丰富的心灵之窗。它们启封了几乎被遗忘的心灵经验和文化记忆——悠远神奇的传说、粗朴狂野的乡土、神秘的启示和虔诚的期待。这些把个人与族群记忆维系在一起的神秘经验是“诗意地栖居”的真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内蕴。有理由相信,无论环境如何转换,只要实现族群认同的功能依旧存在,都市新民俗就有机会承担起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
但必须指出的是,梳理城市文脉、珍视文化遗产,不能只侧重于编制地图、申报名录以及产业开放,更不能僵化乃至扼杀民俗、民间活动的本然形态,而是要充分关注其“活性”特征,重视其内在的生长性和复杂性,并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族群的幸福之源,并有助于其成员获得身份记忆和个体认同。因此,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建设,一定要科学、规范、有序地对待珍贵的历史遗存,在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义的前提下,重视其在文化实践中的功能性价值,进而发挥其延续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现历史与当代的文化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历史的书页尽管有些泛黄发旧,却是当代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在历史与当代的交相辉映中,文化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对话的重要纽带。文化所承载的生命记忆、所记录的思想轨迹,似一道温润而持久的光,穿越漫漫的历史长河,照亮着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要实现历史和当代的相得益彰,必须充分关注历史、尊重传统,以同理之心、同情之心对待一切典章、文物与制度,既尊重不同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独有个性,使之有机会全面、本真、完整地呈现;也要在保护过程中切实贯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促进传统文化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在不断的扬弃、改造和更新中成为推动文明车轮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总之,只有妥善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历史与当代的文化互鉴。
建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态。20世纪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控制与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趋同性,已造成世界性的文化生态危机。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世界文化建设的实际状态出发,发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倡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目标。从时代发展看,保护历史遗存,有助于增强文化国力、维护文化尊严,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社会。从历史线索上看,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文化历程、丰富的文化经验、独特的文化形态,5000年来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正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生态作出卓越贡献的最佳证明。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过程中,既重视历史上那些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伟大传统,也重视与区域文化相伴而生的风格独异、特色鲜明的地方传统,使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和谐共在、交相辉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现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恰切地结合起来,在当代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之鉴中照见当代,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
(作者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