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当代舞蹈“熔铸”强军梦

孙帝    2021-04-23 15:35:54    《人民周刊》

中国梦引领着强军梦,强军梦也支撑着中国梦。在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过程中,军旅舞蹈也在其中发挥着促进作用。中国的军旅舞蹈属于“当代舞”范畴,其中所体现的当代题材与角色、当代舞蹈语汇、当代精神价值等对实现“强军梦”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一、军旅舞蹈对当代性的熔铸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以歌舞形式来反映当下的战斗生活、鼓舞军民士气就一直是重要的宣传手段,当代专业部队舞蹈所呈现的成熟化、多样化的格局就是此前“革命文艺”的延续。“军旅舞蹈”(也称“部队舞蹈”),已然成为中国舞蹈创作的一个支系,“主要是指以战争、军旅生活、军人情感为表现对象的一种特殊题材的舞蹈样式。”而“当代舞”则往往属于其上级范畴,毋庸置疑,这一所属关系是成立且有据可依的,军旅舞蹈正是通过其显著的“当代性”特征才能够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道路上给予推动力量。

中国当代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当代性”艺术风范的舞蹈,主要表现现实生活题材,体现中国每个时代最鲜明、最前沿的题材,这要从当代舞的前身“新舞蹈”说起。20世纪初,西方舞蹈文化进入中国后,使得“新舞蹈”得以萌芽,新舞蹈在30年代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意义,例如,新舞蹈的先驱吴晓邦先生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怀着满腔热血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新舞蹈作品,用以鼓舞军队抗日士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胡果刚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标志着中国部队舞蹈迈入了专业化、独立化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代表部队文艺最高水平的全军文艺会演中接连诞生了《藏民骑兵队》《五朵红云》《洗衣歌》《战马嘶鸣》等优秀军旅舞蹈作品。从题材上看,无不反映了每个历史阶段的现实战斗生活样貌。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舞蹈创作理论和思路开始影响着中国军旅舞蹈的创作,例如郭明达先生在南京前线歌舞团教授现代舞后,《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融入西方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的舞蹈作品为军旅舞蹈的创作开启了新的大门,但这些舞蹈所阐释的主题仍然紧密结合当时的部队生活或战士们的精神状态。“新舞蹈”的称谓最终在2002年第三届“荷花杯”时被“当代舞”所取代,因为当代舞包含了更强的共时性以及题材和舞蹈语汇运用上的时代性。例如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红蓝军》就恰恰取材于当代军事演练分红、蓝两阵营的现实情况;《联合演练》则是艺术化地再现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情境。随着时代的进步,军旅舞蹈所塑造的军人形象已转变为在严肃中体现人文气息,能够让我们内心产生激荡的一群有血有肉的时代英雄。

因此,军旅舞蹈作为中国当代舞创作的重要部分,它所体现的正是时代赋予军队、军人的精神特征,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当下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军旅舞蹈一直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努力贴近生活并反映生活,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军旅舞蹈的当代性特征总是要把人民军队阳刚之气、豪迈之情、壮美之歌挥洒在舞台之上。“强军”之“军”并非只是一个严肃的符号,而是鲜活、富有情感且让人为之产生共情的形象,紧密贴合当代现实题材的军旅舞蹈能将军人们艰苦卓绝的历史形象、作风优良的当代气质展现出来,对“强军”起到极大的激励与鼓舞的作用。

 

二、军旅舞蹈对当代语汇的择取

军旅舞蹈之所以被归为“当代舞”,除了舞蹈题材、角色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外,从舞蹈本体角度看,军旅舞蹈的语汇运用也突出体现了时代性特征。

如革命根据地上的“红色歌舞”和延安的“新秧歌”,无不吸纳了当时、当地普遍流传、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语汇。拿早期的“延安新秧歌”来说,一方面源自陕北黄土地的秧歌形式能广泛地被群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融入其中的革命战斗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军民,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军旅舞蹈创作所运用的舞蹈语汇也力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来突出部队文艺锐意进取的精神,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的《轮机兵舞》就大胆地运用模拟机械的顿挫语汇来将机器拟人化的新颖表现方式。

新时期军旅舞蹈在择取语汇时,一方面寻求突破,借鉴新的动作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从传统中挖掘出适合当代性表现的舞蹈语汇。201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提出创作的新指向——“新古典主义”道路,“古典”是指坚持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一直以来的强军主题,“新”则是为了打破舞蹈语汇的单一及审美的枯燥。在当下的军旅舞蹈作品中,可以窥见其中的身体语言囊括了多种舞蹈元素,如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以及跳转翻的技术技巧,或是借鉴芭蕾舞的双人舞把位切换,还会出现现代舞流畅的地面技术,近年来的军旅舞蹈作品中将街舞中的“风车”、体操中的“托马斯”等技术也融入其中,将如此多元的舞蹈语汇有机统一在作品中并服务于军事主题,这也正是军旅舞蹈独特魅力所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求新求变的审美创造力。

从本体角度看,军旅舞蹈所择取的动作语汇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语汇与西方舞蹈语汇两大块,而这两方面舞蹈语汇的融合实际上是为了创造一种更高效传达作品理念的当代军旅舞蹈形式。例如中国传统舞蹈的身法是内收、走圆的,但军旅舞蹈中常用开、绷、直的芭蕾元素,这在身体语言学中意味着自信与顽强,目的是塑造军人刚劲勇猛、坚强不屈的形象气质;再如现代舞的地面技术动作也常常融于军旅舞蹈中,多数是刻画军人们匍匐前进或操练时的景象;而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跳跃、翻腾技巧则是为了淋漓地展现当代军人训练有素、体魄强健、骁勇善战的形象和精神。此外,军旅舞蹈还不断地发掘新的动作语汇以促进作品主题的表达,如《士兵与枪》中对“舞枪”技法的开拓、《兵车行》中“颠晃”的主题动律等,都在一步步拓宽当代军旅舞蹈的语汇边界,并在“以我为主、多方吸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军旅舞蹈自身的语汇体系。

从审美的角度看,军旅舞蹈吸纳多种语汇并熔铸为一体的创作手法,实现了动作之间衔接的流畅度、更大限度地开拓空间层次,并且能将不同舞蹈语汇通过“力”和“动势”使之统一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用舞蹈的方式为实现强军梦添砖加瓦,就更需要编导从部队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择取、拼接、创造最适合的舞蹈语汇。

从传播的角度看,军旅舞蹈作为“主旋律”艺术的一部分,不断突破创新舞蹈语汇,从大众审美的角度给予军旅舞蹈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观舞对中国当代军人形象、部队生活、战斗之势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为“强军梦”打好群众基础。

 

三、军旅舞蹈的当代社会价值

军旅舞蹈以其强烈的时代性在我国舞蹈发展中占有一席,它不仅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政治文化语境的统一,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军旅舞蹈价值体系的探讨,除了上述审美价值以外,还要锁定于社会价值的思考,一方面可以从中正确认识与肯定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可以找到当代舞蹈发展中的价值规律,明确价值导向,以便更好地推动军旅舞蹈的发展。

纵观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脉络,其发展一直紧跟社会文化主流的脚步,与时代精神共振共存,军旅舞蹈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于一体,与中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军旅舞蹈的创作一直以来以战斗性、时代感、创造性强为其一贯的特色。自20世纪以来,集成了一系列经典佳作,实现了对历史的回溯,对现实的呈现,对未来的展望。军旅舞蹈发展至今,从本质上讲,是在以革命文化生态与军队精神为主导的语境中的舞蹈创作实践,透过舞蹈所反映出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气魄,向大众所呈现的是坚毅刚强、保家卫国的国之栋梁。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部队舞蹈、军事题材的大型舞剧,还是当下更多元化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旨在用舞蹈艺术的形式,宣传与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与团结大众,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

当下的军旅舞蹈既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同时也是公共话语,是国家意识形态下军民融合的体系构建,也是对先进文化方向的坚持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追寻,因此军旅舞蹈中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情感丰满的人物形象、符合大众审美的舞蹈语言,是依托国家的发展、舞蹈的自律而逐渐形成的。“如今政治性之于舞蹈,是军旅舞蹈的首要属性,并为广大官兵和社会群众所认同和欣然接受的,是这个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立场中的一种功能,舞蹈与政治的关系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功能关系。”所以说,军旅舞蹈作为中国当代舞蹈的重要支柱,一是具有文化复兴的价值——对中国军队一直以来的优良作风和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进行不断深化;二是具有促进舞蹈自律的价值——对军旅舞蹈语汇的建构和创新必然推动中国当代舞的发展;三是具有作为主旋律话语传播与反馈机制的价值——军旅舞蹈可以作为人民、军队、国家意识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

在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践行的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肩负的是捍卫国家与人民的使命。在人民军队文化发展中,军旅舞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在新的时代更要不断地从军队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在纷繁的语汇中寻找契合的表现方式,在大众审美视野中传达强军梦想,一砖一瓦共筑长城。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当有更大作为
下一篇:“审时度势”助力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辉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