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创建防返贫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杨杰东    2021-04-07 13:49:20    《人民周刊》

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时代。当前,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切实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既是巩固脱贫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创建防返贫机制的必要性

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成效,关键看能否确保脱贫不返贫。客观上返贫问题又存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每一个节点。因此,构建防返贫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防返贫机制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乡村要振兴,必须首先解决防返贫机制问题。只有稳定实现了贫困人口防返贫机制的小康社会,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当前部分低收入脱贫人群仍存在返贫风险,而造成返贫主要有政策衔接、自然环境及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为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将防返贫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长效的防返贫机制推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是关键,构建防返贫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

创建防返贫机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防止返贫和脱贫攻坚同样重要。目前部分脱贫的低收入人群面临疫情影响、工作不稳定等问题,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已摘帽的贫困村、贫困户,需要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作为根本保障。

返贫危害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困局。返贫不但会打击已脱贫人群信心,而且影响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导致返贫人口增加,因此,返贫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

 

防返贫预警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

构建返贫预警机制,是为了有效治理返贫现象并减少事后处理难度,是返贫发生的提前筛查与及时帮扶,通过对现行扶贫标准的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利用大数据管理工具,分析低收入群体返贫的概率、成因和类型,及时发出预警。同时组织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形成事前预防、事中帮扶、事后跟踪监测的“闭环”防返贫预警监测机制。

首先要是构建防返贫三大监测方式。通过常态化实时监测、行业部门数据交换和大数据平台分析,为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提前预警预判。其一是利用大数据信息监测——充分利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各省(市县)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手机APP等信息技术,对监测对象生产状况、收入来源、政策落实、教育学费、看病报销、受灾支出等加强监测;其二是常态化实时监测——建立“以县区为单位、乡镇(街道)为主体,村组为单元”的三级监测体系,对可能返贫致贫的边缘户实地查看,常态化监测核实上报;其三是行业部门数据交换监测——加强与医保、民政、残联、住建、教育、公安等行业部门数据信息的共享交换,及时分析研判返贫致贫风险,实行监测管理。总之,构建全覆盖动态监测网络,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施动态监管,并对资金使用过程点对点全程监管。

二是构建防返贫四大预警机制。构建防返贫预警机制,不仅可以避免返贫,同时也降低扶贫成本,对巩固脱贫成果有极大意义。包括网络预警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脱贫大数据库,定期精准收集反馈信息,实时动态监测潜在返贫户的危险等级,并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和处理阻止返贫发生;政策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政策标准,落实“一人一策”的帮扶措施,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专项帮扶措施;生态预警机制——确保突发自然灾害时救助,目标是使灾害损失最小化,灾害管理重点从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并利用新技术预测自然灾害,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产业预警机制——建立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改造,开发农业多种方式联合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新业态,形成农民增收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创建防返贫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六大路径

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探索和总结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与措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加快产业兴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才是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村就是以“技术扶优、设施扶强、主体扶壮、规模扶大”为方向,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格局,因地制宜、做精做优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康养服务业等高度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真正实现长效致富。不断创新产业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富民兴村能力,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以产业发展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乡村要振兴,必须有人才。必须重点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人”尽其才地让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扩大,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下乡制度,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特色经济,让科技带动“三农”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路径,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方向。

——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经济振兴。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构建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机制——从源头整合涉农资金、农村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政策,“钱”尽其效,设立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池”,编制好预算,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统筹设立乡村振兴“大专项”。重点创新保险防返贫机制,发挥保险的兜底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大地防返贫保”的类似保险业务,以创新“金融+保险”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必须筑牢支部底子,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尤其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重点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进一步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水平,强化村民监督,提高农民法律素养,建设平安和谐稳定新农村。同时鼓励大胆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围绕“三变”增加集体资产积累,提升组织凝聚力和公信力。

——强化生态宜居助推乡村生态振兴。整洁的人居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首要目标。要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围绕生态补偿、产权制度、治理体系等重点,以“生态+产业”为发展动力,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如生态旅游、生态种养、康养产业等,实现绿色资源的产业化、资本化,促进绿水青山成为乡村产业和生态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聚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通过乡村文明风尚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真正让文化振兴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力量。培养乡土文化骨干,通过传统节日、庙会、秧歌等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实施乡村“文化赋能计划”,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构建乡村“文化小康”评价系统。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奏响新时代乡村牧歌,以乡风文明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之“魂”。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筑牢防返贫底线——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才能完成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使命。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进口增强世界经济动能
下一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提升策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