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热点话题 > 正文

陪跑、陪玩、陪学……近六成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

58.4%受访青年建议明确陪伴式服务内容和规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顾鑫凤     2021-12-23 10:08:13    中国青年报

陪跑健身、陪玩游戏、陪伴学习……随着各种新兴业态的发展,不少年轻人喜欢上了陪伴式服务。不过,在满足心理需求的同时,这类服务往往因为缺少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纠纷和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56.3%的受访青年觉得在陪伴式服务中容易遇到人设与实际不符的情况。58.4%的受访青年建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58.2%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对违规服务行为的惩处。

受访青年中,00后占17.5%,90后占56.3%,80后占26.1%。男性占44.5%,女性占55.5%。

58.7%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00后体验过比例更高

正在读研的李艺(化名),在考研期间加入过一个陪伴学习的线上自习室,大家可以同时学习,“现在很多App都有类似功能,加入的人可以一起自习”。

李艺觉得,如果是一个人学习,会有压力或者学不进去,约同学去自习室,又很难凑时间。线上自习室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入。“大家在一起互相监督,学习会很安心投入”。

调查中,58.7%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交互分析显示,00后受访者体验过的比例更高(65.1%),然后是90后(62.0%),最后是80后(47.4%)。

大学生李可(化名)在高三毕业那年,接触到了线上陪伴服务。她在一款游戏软件上发现,除了可以进行线上趣味游戏,还可以进入语音房间,很多年轻人都在里面聊天。

后来上了大学,李可有过睡不着或压力大的时候,就找了一些专门提供睡前聊天的服务。“有公众号还有小程序,会有人在睡前给你讲故事,也可以聊天”。李可说,有一次受了委屈心情不好,就找了一个陪自己聊天的人,“她陪我说了很多话,安慰了我很久,第二天早上还叫我起床。我觉得她人很好,差不多连着一周都选了她的服务,直到后来忙起来就没再用过”。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0后陆桃(化名),用过陪跑健身和陪伴音频节目。“可能我在使用这类服务时,会更多考虑实用性需要,而不仅为了新奇体验或打发时间”。

陆桃说,虽然很多音频节目都是提前录制好的,在收听时并不像直播那样可以实时互动,但对自己来说也能起到陪伴作用。“经常在结束了一周工作后,窝在沙发里听这些节目,很放松。如果有聊到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对热点现象的分析或影视剧评论等,我也会听节目主播的观点,对自己也有启发”。

“像陪跑健身,更加具有实用性了。”陆桃告诉记者,陪跑员是朋友以前的健身教练,后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很多学员觉得去健身房不方便,就会找教练陪着在户外跑步健身。

数据显示,游戏陪玩(37.2%)、陪跑陪健身(34.8%)和陪聊(30.6%)是受访青年体验过比较多的陪伴式服务类型。其他还有:陪伴学习(26.0%)、陪伴式音频节目(19.0%)和哄睡叫醒(16.4%)等。

58.4%受访青年建议明确陪伴式服务内容和规范

李可回忆,自己第一次进入语音聊天室时,感觉有些人听起来比自己还小。李可说,虽然在使用陪伴服务时没遇到什么问题,但还是有顾虑的,“像一些涉及到为异性提供服务的,可能会存在打擦边球的问题。还有很多是需要花钱来买服务的,如何来保证消费者权益,还缺乏明确的渠道。比如对服务不满意,只能给它评低分,但很难实际解决问题”。

“如果与异性在游戏陪玩中认识,那可能会有想往现实关系发展的问题,可能会遇到‘甜蜜陷阱’。”大四学生刘芳(化名)感觉,有的人想通过陪伴服务来找男女朋友,这样就容易混淆“虚拟陪伴”和现实情感的界限,“这就需要双方对服务内容达成共识,要更加明确”。

对于陪伴式服务容易遇到的问题,56.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打造完美人设,与实际情况不符,51.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用固定话术和套路应付服务对象,50.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变相敛财,陷入消费陷阱。其他方面还有:遭遇“甜蜜陷阱”,欺骗感情(49.5%),涉黄等违规行为更隐蔽(37.0%)和服务内容难界定,难以有效维权(29.1%)等。

“如果说陪聊、哄睡等陪伴服务带有一定随意性的话,像陪跑这样的服务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陆桃说自己在选择陪跑时,倾向于熟人介绍,这样在资质上相对有保障,“不知道现在类似平台是怎样考察服务提供者资质的,平台能否起到把关作用”。

“陪伴式服务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但年轻人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且也比较个性化。”李可觉得,需要对陪伴式服务的内容、种类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划分,“据我了解,提供陪伴式服务的人,大多是以兼职的方式进行,可能有的人就以一种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虽然不是全职,但同样应该有职业规范,对入行门槛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陪伴式服务的发展,58.4%的受访青年建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规范,58.2%的受访青年建议加强对违规服务行为的惩处,53.6%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强对服务提供方的监管,53.3%的受访青年希望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准入门槛。其他建议还有:注重长效的情绪疏导而非短期陪伴(42.2%)、提升隐私信息保护(41.6%)和加强服务个性化设置(23.3%)等。

据《北京日报》报道,在陪伴服务经济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问题,甚至存在灰色地带,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

“现在有很多针对不同群体的陪伴式服务,比如针对孩子的亲子陪伴阅读,针对老年人的陪伴护理等,‘陪伴师’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身份。” 陆桃觉得,需要从年轻人对陪伴式服务的需要出发,进一步明晰服务标准,规范行业的发展,“比如有的人想通过陪聊来疏导情绪,那么他的需求就不只是随意聊天这么简单,提供服务的人也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

此外,陆桃认为,使用陪伴式服务的人,要注意隐私保护,警惕个人信息泄露。同时也建议互联网监管机构把提供服务的相关平台,纳入监管重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今有零星小雪或小雪 明后天最低温仅零下10℃
下一篇:不去查体就没事?45.2%受访青年表示害怕参加体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