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热点话题 > 正文

总想买买买,要治吗?

2021-11-15 09:07:45    光明日报

“去年‘双十一’买太多了,‘跨店满减’等各种优惠用了不少,但囤在家里的化妆品堆满了储物间,不知道这几年能不能用完,今年‘双十一’无论如何再不敢买了。”来自北京的29岁白领孙晨(化名)无奈地说,网购有“瘾”,虽乐在其中,也深受其害。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1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亿,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相互加成,电商直播用户占直播用户比重超60%。随着近两年互联网电商直播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人们在“看直播”“刷视频”的过程中,对网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网购“成瘾”,正常吗

“我从好几天前就开始关注网上的货价了,提前就把想买的东西放进了购物车,等着11日凌晨付款。”一位刚经历了“双十一”购物狂欢的王女士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抢购体验。王女士平时10点多就睡觉了,10日那天却特意熬夜,隔一会儿就去刷屏,浏览下其他商品的折扣情况和剩余件数。

守夜、刷屏、抢购,11月10日夜,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王女士只是“备战大军”里的一员。众电商的“疯狂折扣”无疑给消费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网络消费者们终于可以低价买到自己“眼馋”已久的东西了,欢欣鼓舞。

前不久,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有关“双十一预售”的话题,微博名为“流小蘅”的用户在话题下评论:我为了把当天在直播间抢到的红包消费券花掉,只好不停地买买买,真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购买欲啊。微博名为“王阿润”的用户也写道:仅仅是预售,我购买商品已经花了1万多元,下个月只能节衣缩食了。

购买欲控制不住,是病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曲姗告诉记者,“生活中总想买买买的人,大多数并没有达到必须就医的程度。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在‘双十一’买太多,就认定自己在购物这件事上‘成瘾’了,‘成瘾’也是要符合相关特征的。”

“首先会过分关注或者沉溺于购买这件事情,并因此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在购买的过程中心里会感到很欣慰、很愉快,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感受体验;但购买过后,会出现失落、后悔、孤独等消极情绪。其次是出现社会性功能损坏。表现为时间浪费,导致工作、家庭、学业不能投入、不能完成。”

曲姗表示:“这两种特征同时存在的话,肯定是不正常的,这时候我们会判定这个人有‘瘾’了。”

据介绍,“瘾”有两种。一种是对物质成瘾,另一种是对行为成瘾。“购物成瘾”就属于后者。但目前从医学角度来看,诊断标准中并没有“购物成瘾”这个条目。

曲姗补充道,“虽然没有这个诊断条目,但这种现象我们有时会把它归到‘冲动控制障碍’中,类似于饮酒成瘾、赌博成瘾等,属于成瘾行为。”

除了归因“冲动控制障碍”,过度购买还可能涉及“囤积障碍”。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牟晓冬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在不停购买的前提下,买回来又不舍得丢弃,以至于囤积太多造成生活使用空间的拥挤和混乱,引发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比如精神、情绪不稳定等就不正常了。“它也接近于医学上的‘囤积障碍’,应该给予关注。”牟晓冬说。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明晰了“囤积障碍”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囤积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例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也不能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牟晓冬补充道。

买买买,为什么总是停不下来

网购,为什么总是停不下来?

“便宜啊!”

“我在去年‘双十一’期间,进到一位网红的直播间,以拼手速的方式抢到了号称全网最低价的电子爆款。”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李宇(化名)告诉记者,我只要看到类似的低价活动,一定会买。

但不少网友反映,“双十一”期间的一些所谓优惠,其实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近年来“双十一”之中暗藏的“陷阱”,远远不只这些。“打折之前暗中抬价”“人气赚够后特价产品缺货”“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商品低价却用运费坑人”等各种花招,让人防不胜防。

“也是来不及后悔!”李宇说,现在“双十一”的购物优惠规则特别复杂,预售时间越来越提前,且发货速度还加快了,有时冲动之下买了很多东西,想退款的时候已经到货了。

“特别是当你钱花完的时候,各个消费平台上的借钱小程序就‘上线’了,瘪了的钱包又‘鼓起来’了。”李宇无奈地说。

现如今我们每天的手机软件、新闻、网页都在提醒着消费者,你不买就out,再加上“好评如潮”“人手一件”的字眼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雪亚说,这些外部营销的大购物氛围,让人的主观意识无法腾挪出冷静的空间,从而投身这场被动的狂欢。

买东西容易‘上瘾’现象需要结合内外因素来综合分析。

调查显示,网购人群年龄结构中,19岁至40岁人群是网购大军中的主体,95后年轻人占据多数。而直播购物的中坚力量是30岁左右的人群。学历分布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群约占网购群体的80%,是网购大军中的主体力量。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邱力生认为:“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5G网络的应用和完善,网购平台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网络渗透力增强,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容易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非理性购买很大一部分基于消费者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其中同步心理尤为突出。”李雪亚介绍,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或共处类似生活环境的人,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双十一”全民狂欢购物,很多人就会以周围的人为参照系,如果自己比别人买得少了,会在心理上感觉输人一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网购成瘾”的现象也需要考虑生物遗传的原因,有的人天生就带有“成瘾”基因。

曲姗解释,同时患有焦虑、抑郁、强迫等问题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他人进行良好交往,于是通过网购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由此出现购买欲控制不住的现象。

“这也和人的性格、个性有关,出现与该现象相关的性格特征一般有犹豫、拖延、回避、难以计划以及完美主义。”牟晓冬介绍,往往受过心理打击,有过创伤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一心理问题。“这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长大后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获得以及储存物品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

“当然有些人喜欢囤积物品不单是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也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牟晓冬补充道。

缓解购买欲,有啥好办法

“可以适度购买。当没有达到必须要干预的程度时,适度的购物确实能够提升情绪、排解情绪。”大连理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鲁桂荣说。

购物能当“药”吗?

“并非如此。”曲姗说,当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起到的可能只是麻痹的作用。而在购物成瘾患者中,这种深层次的原因是普遍存在的。

据记者了解,90后、00后已经成为网购的主要群体之一,超七成的大学生都参与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线上“双十一”活动,校园再现“包裹一条街”的现象。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翟光宇也表示,90后、00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容易跟社交绑定,无论是“网红种草”或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抑或是彰显个性的消费品,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将消费与社交圈联系在一起,这种消费有时是寻求关注,有时是为了融入一个群体,或彰显自己穿戴与别人不一样。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跟风、攀比、冲动、享受,这些都是缺少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的消费特征,更深层的问题是,他们没能体会或理解家长们的艰辛和不易。很多购买者只是享受一时的消费快感,大多数都是买了不用,商品使用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买到的商品也未必物有所值。”南开大学日本经济研究部教授张玉来表示,在选择消费方式上,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都是不可取的,这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对于商家来说,利远大于弊,‘双十一’就是商家利用人们‘捡漏’心理来盈利的促销手段。”鲁桂荣特别提到,“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购买需求的学生,会转向借呗、花呗等软件。当还款产生困难时,焦虑情绪还会影响学业。”

有好办法缓解吗?

“对症状不太严重的‘剁手族’,想要控制总想买东西的欲望,不妨试一下简化方案——学会‘断舍离’。”牟晓冬建议,首先要抑制冲动性消费,先把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延长付款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做一个消费计划,将不同用途的钱分开,设定一个付款额度,学会取舍,严格控制自己购买数量。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离开期”,比如可以先控制自己两天内不看购物软件,然后将期限逐渐延长,到最后完全战胜总想买买买的欲望。

牟晓冬表示,症状较重的话,解决办法跟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的原则一样——使用改善情绪的药物;适当进行心理治疗;重建生活的规律以及药物治疗。

“如果你目前有十个排遣寂寞、孤独的方式,除了购物这件事,你还剩下九件事可以做。如果你有两个排遣寂寞孤独的方式,除了购物,另一个又丢掉的话,也就只剩下购物了。”曲姗说,购买欲难以控制的话,也可以多发展些兴趣爱好。

“相比几个小时盯着直播间购物,离开手机去跳广场舞、去钓鱼、去健身都是缓解行为成瘾的好方法。”曲姗建议,多和朋友进行户外活动,爬爬山、跳跳广场舞,买东西“上瘾”可能会自愈。

曲姗建议,对于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人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敢于打开自己,多接触别人,参加社交活动。一旦购物的成瘾行为改善了,那么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都会有所提升。“所以不是要求消费者不买,而是希望他们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做些别的事。”曲姗说,多读点书,让自己充实起来,丰盈自己的内心,不失为一个好的替代方法。(本报记者 杜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村民如何取暖?用煤有无保障……
下一篇:我国拟规定不得将人脸等生物特征作为唯一个人身份认证方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