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热点话题 > 正文

盛夏雨后倒厨余 社区五招避蚊蝇

2021-07-16 09:08:09    北京青年报

 

延庆区儒林苑社区物业保洁员对垃圾桶站喷洒杀虫剂 摄影/本报记者 崔毅飞

 

丰台区王佐镇沙锅村 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厨余垃圾 摄影/本报记者 杨益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垃圾桶清洗消杀站内 工作人员用高压水枪清洗垃圾桶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7月11日京城入伏,12日适逢暴雨。盛夏京城多“烤”验,其中和老百姓关系最紧密的一项便是分类倾倒厨余垃圾后,大量异味和蚊蝇滋生的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接连走访了30多个居民社区和胡同平房区,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入伏后倒厨余垃圾时一开盖儿,桶里就会有一股臭味儿扑鼻而来,但如果始终敞着盖儿,又有臭味儿招苍蝇。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针对盛夏雨后厨余垃圾普遍存在的异味重、易腐败、惹蚊虫等问题,不少基层社区已经前瞻性地采取了“妙招”防范——小到“沥汤篮”、捕蝇笼,大到智能垃圾桶,北青报记者梳理出了五大基层妙招,应该说这些做法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精细化”落实落地提供了有益经验。

源头妙安排

大绿桶变小绿桶 水池壁上挂神器

走进丰台区王佐镇沙锅村,走遍整个村子也看不到盛放厨余垃圾的“绿桶桶”,更闻不到厨余垃圾产生的异味儿。厨余垃圾去哪儿了?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原来固定收集桶站的“大绿桶”变成了村民自家门口的“小绿桶”,这是王佐镇沙窝村专为夏季收集垃圾避蚊蝇想出的妙招。

“村民家是厨余垃圾产生的源头,我们就要想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沙锅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贵强介绍,全村700多户村民,挨家挨户发了一只5升容量的小绿桶,摆放在村民家门口。工作人员每天早晚各上门一次回收桶内厨余垃圾,并现场称重、给予积分奖励,以此调动村民参与热情。

王贵强介绍,为了防止异味溢出,垃圾桶盖内特别加装了密封条;为了保持小绿桶洁净,工作人员每周清洗一次。一个小妙招破解了大问题。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他一些不具备上门回收厨余垃圾的社区,也在想办法从源头“解题”。例如通州区杨庄街道广通社区40余户居民收到了社区出资采买的一件“沥汤神器”——周身布满孔洞的塑料篮。居民把它挂在厨房的水池壁上,倒入厨余垃圾,汤水便顺着孔洞自动流出。居民将沥干水分的厨余垃圾倒入垃圾桶,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渗沥液。

广通社区书记李美丽说,“‘沥汤神器’原理简单,作用却不小。在社区的广泛动员下,大部分居民都用上了‘神器’,厨余垃圾桶基本闻不到异味了。”

街道勤洗桶

高压水枪强力冲 消毒药剂里外喷

在海淀区知春公园南侧的一间小平房前,每天都会看到运送厨余垃圾桶的车辆。工作人员把粘满污垢的厨余垃圾桶搬进去,大约半小时后,挂着透明水珠的厨余垃圾桶被搬出来,像是洗了一个澡。

这是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刚刚投用的清洗消杀站,每天可以清洗100多个垃圾桶,整个辖区内的632个厨余垃圾桶,5至6天即可完成一次彻底清洗。走进这个近百平方米的清洗消杀站,现场划分为待洗区、冲洗区、消毒区,工作人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并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后,再对其喷洒消毒剂,并用紫外线灯消杀15分钟后,方可让垃圾桶“返岗”。

对于条件更好的垃圾分类驿站来说,因其相对封闭,可以直接实现定期冲洗。例如,怀柔区庙城镇的16个垃圾分类驿站近日均已通上自来水,月底前将增至20余个。镇环境办负责人王绍海介绍,“接通水管后,我们要求垃圾分类指导员随时监控垃圾桶箱周边,一旦洒出厨余垃圾,立刻冲洗、收拾,减少异味产生。”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没有大规模洗桶条件的社区,普遍增加了厨余垃圾的消杀频次。在东城区崇外街道,每个垃圾分类指导员手中有两个喷壶,一个喷壶装有84消毒剂,另一个喷壶装有杀虫剂。每天上午和下午,垃圾分类指导员都会专门为垃圾桶站做一次清理消毒。

挂起捕蝇器

药网灭蝇成标配 驿站换上防蚊窗

灭蝇药网、捕蝇笼、灭蚊灯……北青报记者探访发现,进入夏季以来,很多居民小区的垃圾桶站附近新添了灭蝇设备。

在平谷区滨河街道承平园社区,灭蝇药网已经成了标配。在该社区怡馨家园小区的一处垃圾桶站,一个类似于小渔兜的柱状绿网悬挂在桶站值守电子打卡器旁的栏杆上,网兜最底部连着一个金属器皿,里面装着吸引蝇虫落网的药剂。据承平园社区书记王玉荣介绍,社区每个桶站还配备喷杀蝇虫的喷药壶。朝阳区大屯街道从6月中旬起,在垃圾桶旁边设置了约700个捕蝇笼,笼子内装有专门的药,吸引苍蝇和蚊子“自投罗网”。

有些社区还安装了灭蝇灯。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部分垃圾分类桶站装上了灭蝇灯、挂起了粘蝇贴,近期还将购置电蚊拍。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也通过加挂捕蝇灯的方式减少苍蝇蚊虫,在每一个垃圾桶盖上方的架子上,还挂着一个个小小的炭包,用于吸附异味。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上述方式虽不能把蚊蝇全部消除,但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是小投入解决大问题的新尝试。

对于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来说,因其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空间,防蚊蝇效果更好。怀柔区庙城镇将31个垃圾分类驿站的窗户换成了“防蚊窗”,阻止蚊蝇进入驿站;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石景山区老山街道等地的分类驿站内,已普遍用上了空气净化机、紫外线臭氧消毒灯、电子灭蝇灯等除臭驱蚊设备。

收运频次增

收运“铃声”频频响 缩短垃圾滞留时长

叮铃叮铃——昨天15点刚过,西城区前门西河沿社区排子胡同东口就响起了摇铃声。“又到收垃圾的时间啦!”古大妈赶紧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拎起,走出院门口扔垃圾。“原来是早中晚听铃扔垃圾,现在天气热了,摇铃频次增加了,倒垃圾更方便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前门西河沿社区是一个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平房区,胡同里不设垃圾桶,保洁员每天定时上门收垃圾。进入夏季后,社区增加了收运频次,每天9点至12点、13点至17点之间,每小时至少巡回一次。“这样居民们想倒垃圾的时候就很方便。”前西社区书记助理李彻嬴表示。

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朝阳区劲松街道。每到周末,40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就在各个垃圾桶站附近巡察,一旦发现哪个厨余垃圾桶快满了,立刻联系负责清运的工作人员清运。在怀柔庙城镇郑重庄村,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值守时长每天增加了2小时。两位垃圾分类指导员轮流全天值守,随时开展清运保洁工作。

除了增加收运频次,及时更换垃圾桶也能减少厨余垃圾在社区内滞留时间。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位于西直门内大街的冠英园社区的垃圾分类驿站内,就摆放了一排备用垃圾桶,保洁人员发现前排垃圾桶装满后,就会及时将后排空着的备用垃圾桶与前排进行位置对换。

智能来介入

垃圾桶盖自动开 一旦满溢会报警

北青报记者探访发现,一些街道社区不惜“大手笔”投入,运用智能手段防蚊蝇。

丰台区马家堡街道玺萌公馆小区在垃圾桶盖上下起了功夫。通过安装人体传感器,居民在距离垃圾桶1米时,桶盖自动打开,15秒后自动关闭。如果居民在15秒内没有完成投放垃圾,设备会再次启动感应,遇到紧急情况,居民还可以按下“一键暂停”。

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建钢南里社区西院的出入口,一款刷二维码就能开启投放门的智能垃圾桶也已“上线”。垃圾驿站内设有满溢、烟感报警。当垃圾桶达到80%容积,或温度达到70℃、出现明显烟雾时,就会通过手机客户端向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发出探测预警,提醒其及时清理。

东城区崇外街道的崇西社区和新世界家园各安装了7组桶站视频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怀柔庙城镇30多个垃圾桶站点位也安装了监控设施。这些监控设施的共同特点都是精准定位,一旦发现垃圾满溢或外洒情况时,可以及时报警处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些“黑科技”需要一定的投入成本。例如,一套智能分类垃圾桶站的成本在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智能桶盖的改造也需要8000元,安装一组监控系统需要2万元至3万元。受访的社区居民认为,类似智能设备确实让厨余垃圾异味减少了,有利于遏制蚊蝇滋生,堪称把钱用在了“刀刃”上。(记者 王斌 刘婧 蒲长廷 蒋若静 解丽 武文娟 李泽伟 崔毅飞 林艳   图片制作/沙楠)

延伸

夏日处置厨余 基层党建怎样统筹?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社区的种种处置厨余垃圾的妙招都离不开社区书记们的多方统筹,这里面基层党员“豁得出去”,物业、志愿者、居民等形成合力是关键因素。

“过去通过动员社区党员,社区组建起了一支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但在值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守桶力度也不够,效果并不好。于是,我们就想到能不能让志愿者们带动身边的朋友、闺蜜、夫妻一起值守。”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三街坊西社区党委书记瞿岩说。就这样,该社区开始尝试推行“情感小组桶站承包制”,通过建立夫妻岗、闺蜜岗、兄弟岗、邻里岗,既提高了值守效能,又可以借值守的机会分享心得感受,不仅扩大了志愿者队伍,还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分类质量。

而对于平谷区滨河街道承平园社区书记王玉荣来说,“动员什么人来值守、如何布局、怎样分时段安排,都是社区要操心的事情!”为此,她精心设计了一套“三分法+轮值表+电子打卡”桶前值守模式。“三分法”即分群体动员、分站点布局、分时段安排。其中分群体动员,即将小区内参与桶前值守的居民分成5个群体,包括物业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在职党员、业委会成员等。“其中动员社区内的家庭,周末参加桶前值守,是这套模式中的一大特色。”王玉荣说,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动员方式,对于居民群众,就通过社区居民议事会,制定垃圾分类公约,约定退休党员、居民代表、楼长等骨干带头,每户每月至少垃圾分类桶站值守一次。 “正是通过这套模式,仅怡馨家园小区已有400多个家庭完成了首轮户户轮值,桶前值守和准确投放率双过90%。”王玉荣说。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社区,先是从去年11月实行了厨余垃圾称重,再到今年夏天引导居民自行堆肥,一直在循序推进——“先是社区党员带头在群里每天发送厨余垃圾的斤两数,促居民先养成分类的习惯。再引导其就地消纳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社区是在合适的时候将事情往好的方向来推动,比如堆肥,要在养成了分类习惯之后来推进;比如要促进家庭堆肥,社区先配备部分堆肥桶;光有工具还不行,还要进行技术培训;万事俱备了,还得让大家克服畏难情绪,给大家结成堆肥小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再发些花籽、菜籽,这样形成一个堆肥应用的闭环,既能在效消减厨余垃圾,又能提升生活乐趣、拉近邻里关系。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还相应促进了其他的基层治理工作。”西四北三条社区书记王蓉指出,正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所强调,生活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文/本报记者 解丽 林艳 王斌

北青快评

盛夏厨余垃圾处置是一面“反光镜”

入伏三天,两天暴雨。如果说雨中的抽水、蓄水、排水能力是我们“韧性城市”生命线建设的“显性”体现,那么雨后“次生”的一些问题恐怕也是城市治理中不容忽略的“选项”。譬如,垃圾分类在雨后的夏季滋生蚊虫问题就是一例。北京青年报记者连日来走访30多个社区,旨在梳理一下基层的“避蝇妙招”,事情看似不大,但勿以善小而不为,推而广之,应该说确乎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环境质量,也是基层治理的一种“效能”转换。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多,实践性极强,所以基层必须练就“见招拆招”的本领。分类盖难开?加个挂钩;厨余破袋难?安个齿轮;蚊蝇嗡嗡转?在源头、洗桶、设备、收运等等环节齐发力……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就像一面反光镜,折映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基层治理之道。

反光镜里照出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不厌其细。细到像东花市街道在垃圾桶盖上方的架子上挂上吸附异味的小炭包;细到中关村街道对垃圾桶紫外线消毒精确定时。细节遵从人心,设计为民共享,唯如此才能把城市治理基石夯实。

反光镜里映出了人人参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永定路街道的夫妻岗、闺蜜岗、兄弟岗、邻里岗就是《条例》中昭示的这种参与性和协同性的生动体现。

反光镜里衬出了及时预见。《条例》第19条明确了加强垃圾分类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我们高兴地看到,入伏后因厨余倾倒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多个社区重点关注并因时施策。草摇叶响知鹿过,基层治理中的“预见”本领就蕴含在类似厨余垃圾处置这样的细枝末节中。

反光镜里更看出了党建引领。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平谷滨河街道桶站值守党员先上;西城西四北三条厨余垃圾正确处理党员先行先试。很多时候,“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夯基垒台的基层动员力和组织力,从而带动起更多群众。文/青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京奥运会采取多重防疫措施
下一篇:北京:三口之家每月租房最高可补贴3500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