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婴儿用抑菌霜变大头娃娃”事件官方调查结果1月17日出炉:涉事抑菌霜激素超标。目前,肇事企业已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有关线索也被移送公安机关。此前,肇事企业负责人曾大言不惭地回应称,产品绝对没有问题,系家长利用短视频平台炒作。
本月初,有网民曝光一位5月大的婴儿使用“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后,出现发育迟缓、脑袋肿大、毛发密集等“大头娃娃”症状。经检测该款抑菌霜违规含有超30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
看着受害婴儿使用抑菌霜后的“大头娃娃”照片,很多网民难平心中愤懑。肇事企业行为,突破了商业伦理界限、击穿了民众容忍底线。
不可否认,近些年中国食品医药领域违法犯罪发生率大为降低。这主要得益于监管部门对此采取的“高压”监管政策和“零容忍”的惩处态度。但未曾想,在此背景下,还是有企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生产伪劣婴幼儿用品牟利。
事关孩子无小事。伪劣产品对婴幼儿造成的身体损害,往往是不可逆、不可弥补的,也是很多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医药安全更是直接事关民众生命健康。
市场监管部门理应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肇事企业及负责人,让其付出“付不起的代价”。给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者以明确且清晰的信号:这是一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但处罚肇事企业,绝非漳州“大头娃娃”事件的终点。
肇事企业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备案信息显示,引发“大头娃娃”事件的“益芙灵抑菌霜”经过6次检测,报告显示该产品样本未检出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
“大头娃娃”事件发生后,肇事企业删除了其官方微信公号上“产品不含激素、抗生素”的“权威检测报告”。对此,其负责人称,“删除‘0’激素报告文章是避免炒作”。
对此,监管部门应尽快介入调查:上述“权威检测报告”是真是伪?如果证实,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报告为何与官方最新调查结果不同,是检测指标不同还是检测标准不一?
这不仅是给受害婴儿及其父母一个交代,更是给公众一个交代。某种程度上,比严惩肇事企业更重要。
漳州“大头娃娃”事件还暴露出一个事关全民的严肃问题:“消”字号、“妆”字号、“药”字号的审批监管乱象。
“大头娃娃”涉事抑菌霜取得了“(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按规定,“消”字号产品是经卫生部门审核批准的外用卫生消毒用品,包含消毒剂、卫生用品等,主要起杀灭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作用,不能出现或暗示治疗效果。
这与肇事企业的产品说明书和宣传严重不符。该案或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6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由此,事件背后冒出一连串的问号:涉事产品如何轻易通过“消”字号审批的?审批流程有无失职?涉事企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监管是否到位?这些问题都要彻查清楚,并给出答案。
近些年,“消”字号产品乱象丛生。部分企业打着“消”字号名义,生产具有医疗或美妆功效的产品。与“妆”字号、“药”字号产品相比,“消”字号产品既不像药品需做严格新药临床试验,也不像化妆品上市后会受到严格抽查和监管。俨然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和部分人的寻租空间。
打着“消”字旗号,审批更容易、时间更短、利润更丰厚。以涉事抑菌霜为例,4元(人民币,下同)的出厂价到消费者手中已摇身变70多元。有专家指出,很多添加激素的面霜就是由药厂生产的。背后,无非还是一个“利”字号在作怪。
如果调查发现,上述检测和认证机构在涉事抑菌霜检测、认证、上市等环节存在徇私舞弊行为。那便成了肇事企业损害婴幼儿健康的“帮凶”,也应付出相应代价。
如何杜绝“大头娃娃”再现?有必要对“消”字号认证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予以修订,同时提高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假售假违法成本,降低制售假入刑门槛,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唯此,才能让生产者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