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人生四端

近代大儒牛兆濂的家训

2021-03-04 09:37:3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有一位受人尊重的朱先生,他的原型就是清末民初关学(理学的一个派别,因发源与流行于关中地区而称为关学,关学的创始人是宋朝的张载)大师牛兆濂。

第一,先要认得自家是个人。

第二,须要认得自家是个中国人。

第三,要认得是做人样子。

第四,要认得天生我身,不是单为享福,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事业呢。

上述四句话,就是牛兆濂的家训——“人生四端”。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陕西蓝田人。他幼时十分聪明,过目成诵。15岁参加县考,22岁中举,加内阁中书衔。因才华出众,人称“牛才子”。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都在古蓝水(今灞河)之滨,故自号蓝川居士。

牛兆濂肄业于西安城内关中书院,在此曾听关学家柏景伟讲学,后任白水县彭衙书院山长,研治理学。他受母亲“学为好人”的嘱托,专程拜师陕西三原著名关学家贺瑞麟,并在三原县清麓精舍讲学。1903年,西安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师范学堂,牛兆濂被聘为总教习,后又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

辛亥革命后,牛兆濂专心传道授业,弘扬北宋张载的关学文脉和蓝田吕氏乡约的精神。1914年,他在蓝田县城西北吕氏兄弟四献祠的基础上,建立芸阁学舍,并定居于此,讲学二十余年。他怀揣理想,传承关学,推演乡约,教化乡邻,著书立说,留有《吕氏遗书辑略》《近思录类编》《蓝川文抄》等著作,成为关学最后一位传人。

1917年,牛兆濂登顶华山,极目远眺,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油然而生,当即吟出“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的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家国情怀和宏大志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牛兆濂义愤填膺,减食三月,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救亡图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牛兆濂病逝。

牛兆濂布衣韦带,学养兼充,一生践行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诠释关学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文化精神,恪守传统知识分子心忧天下又躬行实践的优秀品质,将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对乡邻的教化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上。

牛兆濂育有四子一女,长子牛清渊(山儿),次子牛清谧(潭儿),三子牛清璋(雍儿),四子牛清德(穆儿),女儿牛佩申。在他的遗著中,许多诗词、信函都是针对子女写的。他教育子女要“日日能读书修行”,“以顶天立地立义,谦恭卑下为本”。在家要早起早眠,不要徒费光阴,要勤俭和睦,少说闲话,少看闲书。他对子女爱之弥深,责之弥切,他说:“缘骨肉之恩,不能不系念于尔,尔能知我言语是真实爱尔,是真过来人语,则不至终于堕落矣。”牛兆濂谆谆教诲,娓娓不倦,其教育后代的用心,可见一斑。

在牛兆濂遗著中,有《蓝田先生口训》和《蓝川牛先生教子语》等篇,是牛兆濂家教家训的集中体现。

牛兆濂说:“吾人居今日之世,最急而最先者,有四端”。这四端,是人生必须首先具备、端正、践行的四条箴言,十分重要而急切,“惟其义有所止,而有其丝毫不可犯者,此人类之所以长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者也。”那么,这“四端”是什么呢?

1913年6月26日,是麦收后下雨的一天,稍有闲暇,牛兆濂与儿子均在家中,次子牛清谧(潭儿)乘天雨之际,拿来纸笔让父亲将“极好极要之语”书写下来。牛兆濂次第书之,题为《蓝川牛先生教子语》,其要点即为上面揭示的人生四端。

牛兆濂家训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四层递进关系。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个“人”,要恪守为人的基本要求。牛兆濂认为,为人的基本要求,一要按礼义行事,要懂得礼法道义,要知道礼义廉耻,不知礼义则与禽兽无异;二要读书以明理,读书才能明事理,辨是非,知进止,守规矩,不明事理就不能进入人群之列;三要耕田以养生,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从劳动中获得生活资料,不能不劳而获,更不能抢劫偷盗。做到了这三点,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在人群中立身。

其次,要认识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居中国,就要行国事,助国威,就要爱国、护国、报国。要有中国人的民族利益观,有中国人的文化道德观,要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维护国家利益,不能崇洋媚外,不能做有损国格的事。

第三,要认识到要做个“人样子”。“人样子”就是人中的榜样、标杆,是别人要效仿、学习的人。要做“人样子”,就要按照时代要求,严于律己,勤于工作,治家报国,成为道德楷模、时代先锋,带动周边的人共同进步。

最后,要认识到天生我身,不是为了享福,也不是为了赎罪,而要能担当天下大任,顶天立地,建功立业,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牛兆濂“人生四端”的家训,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是牛兆濂对人生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深刻思考,其中蕴含的从家到国,从个人到民族的责任和使命意识,是张载关学精神的真切体现,也是牛兆濂终生的志向和追求。他最后说:“此乃父之志也,汝兄弟其亦有意焉否!”牛兆濂的《教子语》,语言直白但内涵丰富,饱含深情而寄托无限,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参考。(张天社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代名相诸葛亮——诫子家书 智慧传世
下一篇:“警察世家”警风与家风代代相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