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或称家规、家范、内范、家则、家诫、宗教、世训,是中国传统社会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规条,既是家庭、家族良好规矩养成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虽然没有家训的文本传世,但在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有关论述中,有家训的内容是没有疑义的,孔子提出的尊礼、处恭、有信、敬事、俭用,孟子强调的仁、义、正、礼、恭、俭等修身要义,无不映现着“修身为本”“修己以敬”的旨规。
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最早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家训文和家训著作,特别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由于内容宏阔,被视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几至家喻户晓。
此后历朝历代,家训著作延绵不绝。
通过批判和扬弃,中国传统家训在如下几方面所体现的内容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包容和吸收。
01 关于修身做人。
中国传统家训认为,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作为;如果糊里糊涂,三心二意,就会虚度年华,无所作为。人生须有志,用正确的目标引领人生历程。因此要强调人生中立志的重要作用。
三国时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晋人嵇康说:“人无志,非人也。”宋人张耒说:“并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立志,对于修身是十分重要的。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还要志在圣贤,矢志不渝地追求远大理想,砥砺人格,提升自己。譬如立志报国,言行谦逊忍让,与友忠信,与人笃敬,慎独修心,刻苦自砺。
如晋人王祥说:“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也。”明人高攀龙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这些训诫,都有合理的文化内核,在现时代,可以经过扬弃后,成为人生修养的基本信念之一。
02 关于勉学成才。
中国传统家训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圣贤,所谓知之和圣贤,都是勤学的结果。人必须向社会实践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是不可能立身处世的。
他们认为,知识只属于那些勤奋学习的人,学习的志趣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取得的成就也就越突出。
宋人欧阳修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学习方法,强调勤、恒、苦、知、行、终身不渝,可谓精妙至极,如颜之推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唐人韩愈说:“诗书乃勤有,不勤腹中空。”陆游认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至今仍然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
03 关于处世交友。
中国传统家训认为,人生在世,难免同人打交道,发生社会联系,有时还少不了有交友的需求。
交友,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交友中,人与人是互相影响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慎交、择友务贤。
三国时人刘廙说:“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颜之推认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清人纪昀认为,“择交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盖伪君子之心,百无一同:有拗戾者,有黑如漆者,有曲如钩者,有如荆棘者,有如刀剑者,有如蜂虿者,有如狼虎者,有现冠盖形者,有现金银气者。业镜高悬,亦难照彻。缘其包藏不测,起灭无端,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非若真小人之一望可知也”。
他们将交友看成人生中的大事,所以强调慎重对待,切不可随意结交。
在为人处世上,传统家训认为,要谦和诚实,以礼相待,要戒除骄狂傲慢的作风,要善于扬人之长,戒己之短,要设身处地,善于留有余地,灵活机智,等等。如宋人袁采说:“处己接物,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君子不为也。”
这些看法,对于人们增强自我修养,在处世为人上树立好的德行,是有积极的启发性的。
04 关于处理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细胞,处理好家庭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认为,在家庭里,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做到夫妻和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其次要处理兄弟关系,做到兄友弟恭,兄弟憘憘;再次要处理好长少关系,做到父慈子孝,为人父持家要宽严有度,有家主风范,而为人子则要恪尽孝道;家主要善于持家,要勤勉、节俭、仁厚,家庭要和睦友爱,齐心协力,等等。这些思想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成分,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调适,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此外,中国传统家训关于为政,关于养生,关于从事家教等方面,都有很多十分精彩的内容,可供我们批判地借鉴、吸收,将它们转化为时代文化的精华。
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也可以从中华家训中得到深厚有益的文化滋养,促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构建中华家训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是很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家训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