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微信支付宝银联披露进展 支付业互联互通提速

魏倩    2021-10-08 16:33:53    上海证券报

近期,支付行业三大机构相继披露互联互通进展情况。

9月30日,微信支付发布声明称,基于用户交易安全与互信可靠的合作,微信支付正与银联云闪付在支付、服务两个层面推进更深入的互联互通。同日晚间,银联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云闪付与微信合作,正处于业务测试阶段。支付宝10月2日表示,已向银联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淘宝商家;在线下,也与银联云闪付在多个城市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并计划明年3月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三大机构的行动,表明支付行业互联互通开始提速。为打通条码(二维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近年来,人民银行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而真正全部实现,关键还要看支付宝与微信之间的互扫互认。

记者注意到,两大支付机构背后的互联网平台阿里巴巴和腾讯已在部分场景开放支付接口。

 

三大巨头披露进展

此次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进展,主要在微信支付、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之间推进。

据悉,在支付互通层面,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用户可于各省会城市通过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收款码完成支付;在服务互通层面,云闪付App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同时,微信小程序逐步支持云闪付支付,首批上线包括微信读书、腾讯视频、京东、瑞幸等小程序的部分场景,已于9月22日启动灰度测试。

用云闪付App扫描个人微信收款码支付,在今年8月中旬就已实现。彼时,手机淘宝App也在测试使用云闪付付款。支付宝10月2日的官方微信声明透露的信息可以印证——今年8月,支付宝已完成接入银联云闪付的技术研发,并逐步开放线上支付场景。第一步开放的交易场景是淘宝平台,安装云闪付App的用户在淘宝购物提交订单后,即可在支付宝收银台直接选择“云闪付”支付。

线下方面,支付宝称,与银联在2020年年底完成试点验证后逐步推广。目前包括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多个城市已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

云闪付App是由商业银行、产业各方与中国银联共建共享的移动支付产品。截至目前,云闪付App用户数量超过3亿,可在46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万家商户扫码支付。从用户量与使用场景来看,目前还无法与两大巨头相比。

 

便利商户和用户

二维码支付是移动支付时代消费者最常用的支付方式。眼下的二维码支付服务市场“各自为政”,导致商户需要堆放多个二维码码牌,增加了交易成本;对用户而言,需要打开多个App切换扫码,很不便利。

对于整个支付行业而言,支付宝和微信占据绝大部分线上市场份额,双寡头格局已持续多年,导致其他中小支付机构存在发展困境,对行业公平发展是一个挑战。

人民银行早已明确推动支付行业互联互通,并在2019年9月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据业内人士观察,今年年底,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有望全部实现。

 

打破壁垒是必然趋势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支付行业互联互通全部实现,关键还要看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互扫互认。

支付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说,微信和支付宝要实现互联互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互联互通后,显然会影响到各自的流量;互联互通后形成的数据归属和分润问题也待厘清,前者决定了产业链地位,后者在支付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时代决定了平台的收入上限。

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支付既可以建立用户基础账户,又能掌握数据,对于大平台而言,还能实现业务闭环。因此,支付产品目前基本是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标配。随着支付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机构之间打破壁垒、相互开放支付接口是必然趋势。

据悉,阿里巴巴和腾讯已在部分场景上开放支付接口。记者发现,阿里巴巴旗下的外卖平台“饿了么”,现已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蔚来、小鹏月交付首超万辆 造车新势力挑战新目标
下一篇:吉利跨界造手机有何深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