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腾讯和阿里要互开生态系统?专家:并非握手言和

宋亚芬 马静    2021-07-16 10:12:32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5日电 7月15日,一则“腾讯、阿里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的新闻在互联网炸开了锅。

有网友评论:“这可真是有生之年系列……”“‘互不联网’终于要回归互联网了?”“这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的‘世纪大和解’”。

专家认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牵手”惠及多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握手言和”。

 

两大互联网巨头要“一笑泯恩仇”? 

7月14日晚间,据道琼斯报道,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相互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

中新经纬记者先后向阿里巴巴、腾讯方面求证,双方均未否认,但也未透露进一步消息。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两大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旗下的生态体系覆盖支付、电商、外卖、出行等多个领域,但彼此之间“双向封杀”,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淘宝,淘宝链接也往往只能以一串乱码形式复制到客户端打开。但现在,双方似乎要“一笑泯恩仇”。

面对这种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政策层面上,反垄断监管是触发这次转变的直接原因。不过,从整体来看,平台经济本身的发展状态变化是根本原因。“互联网产业早期是去中心化的,发展至后期,一些头部平台各自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生态体系。在这种状态下,不同生态体系之间的封闭状态会阻碍流量等要素之间的流动。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着平台互相开放彼此的生态。”

 

竞争态势仍然存在 

当曾经的“双向封杀”走向“彼此合作”,腾讯和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变会改变他们的竞争关系吗?

专家认为,生态系统的合作是基于监管要求做出的调整,扫除双方的壁垒,从闭环向开放生态演化,但竞争态势仍然存在。

刘晓春提到,实际上,这种局部层面上的兼容和互联互通上的努力体现了互联网本身的价值。“虽然在大的方向上,我们希望并期待着更大程度的互联互通,但现阶段可能很难做到。腾讯和阿里的这种尝试,不见得很快会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扩散开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也指出,对于有稳固生态的互联网企业,生态融合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淘宝和天猫,减少支付障碍可以增强电商生态。在当前电商用户基本饱和的情况下,生态融合是一种用户增量手法。但这种方法并非适合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在激烈竞争的互联网生态领域,生态融合就不可能发生。他还特别强调到,开放生态应该是防止平台之间区别对待,打破“二选一”垄断,对用户一视同仁,打破生态壁垒。如果是真的两者生态融合,那么就会有新的垄断嫌疑。

 

多方均受益 

根据当前透露出的消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互相开放的第一步或是: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

一旦双方迈出开放彼此生态系统的第一步,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融合之后,用户不再遭受跨生态的限制,尤其是不再需要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二选一。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场双赢。盘和林分析,双方一旦互相开放,从此两大生态将打通壁垒。双方都扩大了生态的覆盖面,并面向更广阔的用户市场。

刘晓春则提到,“这种转变最根本或者说最后的受益者是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一些主体。大平台的互联互通,实际上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进行流动,从而降低中小商家的经营成本,提升经营环境质量。”

不过,这场生态系统的互相开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盘和林指出,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存在多方难点。其一来自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关系如何过渡?过渡之后又如何保持竞争性?这些都是待解难题。其二来自于监管,之前已经要求互联网平台之间打破壁垒,给用户更多选择性,但前提是监管希望平台之间在打破壁垒的同时保持竞争。所以,生态的融合是有界限的,如何把握这个界限也是个难点。其三来自于传统领域。双生态融合,对于一些传统领域来说,互联网生态还需要强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衣二三宣布关停 共享衣橱行业只是看上去很美?
下一篇:张近东携得力干将辞职 谁还能拉苏宁易购一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