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配制酱油获“禁卖令”,这次会彻底消失吗

马嘉    2021-07-15 10:27:54    中国商报

接连几次被“叫停”的配制酱油仍未消失。一年多前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就已规定,配制酱油、食醋不属于酱油、食醋类别。但中国商报记者发现,配制酱油、配制食醋仍在销售。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强调酱油和食醋生产企业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这次,配制酱油会从市场上彻底消失吗?

 

配制酱油为何能在市场上生存

配制酱油遭禁卖。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酱油和食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要求,不符合酱油和食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调味品,不得标注“酱油”“食醋”名称或类别。同时,要求生产企业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配制酱油不是酱油”的规定早就有了,但此次公告的发布可能意味着,未来配制酱油将在市场上彻底消失。

“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配制’,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冰乙酸及其他食品添加剂。而酿造酱油的原材料就是大豆、小麦等。”一位酱油行业从业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对消费者来说,前者就像是添加剂勾兑出来的酱汁,后者是用实在的原材料发酵的,口感、品质上自然都不一样。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是配制酱油首次“遭禁“。2019年12月21日起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中已经规定了配制酱油、配制食醋只能按照复合调味品管理。一位调味品经销商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新国标发布后,配制酱油、食醋一直未被完全禁止售卖。 中国商报记者在电商平台输入“配制酱油”,仍能看到每瓶售价在20元至60元的配制酱油产品,其中一些产品月销量超过200瓶。

“新国标发布前,我国酿造酱油标准要求商品标签上要注明是‘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配制也没有完全脱离酿造,只是生产厂家在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压缩酱油生产成本、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一种选择。”上述经销商说。

新国标发布后,相关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也受到了限制。按照规定,生产配制酱油和食醋的企业必须给旗下产品改名;经营和使用配制酱油的企业单位也必须做好标签变更。但是新国标发布至今,配制酱油和食醋并没有从市场上彻底消失。

“一方面,生产配制酱油的成本更低,对部分企业来说,配制酱油的利润更高,短时间或难完全放弃。另一方面,配制酱油和酿造酱油的生产线完全不一样,生产设备、工艺、出厂要求也都不一样,对企业来说,由生产配制酱油转为生产酿造酱油也需要时间。”上述酱油行业从业者说。

 

配制酱油会彻底消失吗

公告指出,酱油生产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配制生产酱油。食醋生产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冰乙酸等原料配制生产食醋。酱油和食醋产品应当真实合法标注食品标识,在标签醒目位置清晰标注“酱油”“食醋”等标准规定名称,真实准确标注各种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公告发布后,中国商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多家超市发现,调味品货架前打出了醒目的“酿造酱油”标示。售货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上架的产品全是酿造酱油,也已经接到了相关通知,以后货架上也不会再有配制酱油。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她买酱油时并不太关注配料和标示,若配制酱油以后能从货架中消失,对消费者而言,省去了选购时的麻烦,也更放心。

公告发布后,酱油企业也公开表示与配制酱油“划清界限”。中炬高新在对投资者的回复中表示公司目前全部产品均为酿造酱油,在消费者日益重视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背景下,配制酱油市场占比将持续下降。

李锦记酱料集团中国区企业事务总监陈姝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李锦记始终坚持生产酿造酱油和食醋。一瓶李锦记的酱油产品需要经历900多道检测指标才能出厂,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安全和品质。这次新规的发布可能会对一些企业产生影响,同时也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李锦记会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做好新国标的推进和落实工作,起到带头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零售物业投资意愿复苏 国内险资和外资活跃
下一篇:衣二三宣布关停 共享衣橱行业只是看上去很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