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2020餐饮企业百强发布 快餐及火锅品牌稳居前三

2021-06-10 09:54:38    中国商报

(记者 贺阳)6月8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2020年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快餐、火锅品牌稳居名单前三。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百强企业名单中,不仅有百胜中国、海底捞、金拱门(麦当劳)等连锁餐饮企业,也有全聚德、上海老城隍庙、广州酒家等餐饮老字号,还有湊湊等受年轻人喜爱的新锐餐饮品牌,小吃类品牌也首次入围餐饮百强,增长极为迅速。

 

前三排名稳定

在餐饮企业的百强名单中,百胜中国、金拱门(麦当劳)、海底捞连续三年一直牢牢着占据前三的位置。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排名前三的企业名次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海底捞已超越金拱门(麦当劳),首次位居第二。

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等多品牌的百胜中国餐饮集团,则常年稳坐国内餐饮行业头把交椅。其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百胜中国2020年营业收入为82.63亿美元,同比下降5.85%;净利润为7.84亿美元,同比增长9.96%。

海底捞方面,其2020年全年营收为2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6.8%,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特点。

金拱门方面,由于麦当劳并未单独披露国内市场的具体数据,其经营情况暂时不得而知。综合前三强的经营数据及市场表现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于餐饮头部企业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退,行业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百强恢复动力强劲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国内餐饮业遭到严重打击,但作为行业领军代表,餐饮百强企业和五百强门店恢复动力强劲。

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餐饮百强企业和五百强门店发展都受到一定冲击,但仍体现出较大的品牌发展优势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2020年,餐饮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3095.1亿元,同比下降3.1%;五百强门店营收同比下降4.2%,两者降幅均要好于行业整体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餐饮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承担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人工、房租等费用开支。2020年,餐饮百强企业原材料、房租费用分别同比增长7.3%、7.8%。在整个行业都陷入困境的情况下,44.4%的百强企业和59.3%的五百强门店都减少了员工人数。同时,餐饮企业还增加了多项防疫费用支出,特别是湖北省等疫情比较严重地区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百强企业恢复动力强劲,但提质增效方面仍有待继续加强。据了解,2020年餐饮百强企业和五百强门店的营收总规模都有所减少,营业收入负增长的比重均过半,分别为56%、69%,正增长的比重分別为44%、31%,且餐饮百强企业整体利润同比减少27.7%,五百强门店整体利润同比减少12.5%。

不仅如此,餐饮百强企业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百强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布局,27.1%企业的门店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谋发展转变为求生存

报告指出,2020年,快餐、餐馆酒楼、火锅等百强企业的主力业态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新兴业态依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休闲餐饮、团膳持续稳定发展态势,而小吃第一次入围餐饮百强,增长最为迅速。五百强门店中,餐馆酒楼、团膳入围门店数量都超过了快餐,所有业态中唯一保持营收正增长的是团膳。

2020年,餐饮百强企业覆盖了17个省(区、市),而餐饮五百强门店则分布于除西藏、青海外的其他29个省(区、市),可以说是几乎遍及全国。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拥有百强企业数量名列前三,位于上海的15家企业更是贡献了百强37.2%的营收。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目前餐饮业发展主题从“谋发展”转变为“求生存”。餐饮百强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成品、半成品、商品化食品加工迅速发展。同时,餐饮企业在经营区域和业态领域上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现象愈加普遍,辐射到大中小不同城市圈和多种业态领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在进一步增强。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龙成指出,推进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责任,在体现“严”字当头、政府实施严厉监管的同时,也需要通过行业自律,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标杆,增强企业主体的责任意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拥抱变化顺势而为 新时代“出海”不拼价格拼品牌
下一篇:掘金新蓝海 苏宁易采云深耕企业采购数字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