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涛 )5月14日,毕马威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21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联合发布了《2021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的数据,去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规模达到将近20万家,销售总额达2961亿元,增速为6%左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便利店销售额增速虽然下降至2019年的一半,但和其他零售业态相比,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根据报告,去年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19.3万家,其中传统便利店114.4万家,增速约9%,基本维持2019 年水平,同时,疫情加快了部分品牌的关店速度。
去年便利店单店单日销售额为5167 元/天,坪效为63元/天,表现均略有下降。其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客单价虽略有上升,但来客数量下降较多。不过,疫情并未对行业整体的盈利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样本企业的毛利为25.8%,净利为2.4%,均有提升。职工薪酬与房租占总费用六成以上;企业数字化投入进一步加码,提升至4.5%。
报告还对金牌门店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金牌门店单日收入基本维持在5000元以上,超过半数门店日收入超1万元,香烟与鲜食贡献了大部分收入,其中鲜食核心品类的收入占比远高于样本企业整体水平。金牌门店毛利率集中于20%-25%,与行业整体水平接近,但有近一半门店毛利水平超过25%,净利率表现普遍低于15%。
去年,便利店企业也面临着到店客流下降、关店、坪效下降等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市场变化,便利店纷纷加强自身的运营能力,更加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和鲜食商品。同时,七成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建立了会员体系,加速布局线上业务,并以提升培训投入、提高人均薪酬来保留核心管理层和基层员工。
报告显示,在便利店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商品利润率成为便利店营运的重要指标,而自有品牌产品通常能提供40%-50%的毛利率,或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毛利贡献来源。以见福为例,这家福建最大的便利店企业通过自有品牌开发反哺便利店扩张,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烘焙厂、便当厂发展自有品牌,同时强化与其他品牌的合作,如与三得利合资做咖啡,和安井在冻品领域展开合作等。未来见福还将进一步实现品牌扩张,与传统老牌与处于领先地位的便利店合作,做好产品研发,建立起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与配套制度、流程,沉淀为门店拓张的核心竞争力。
便利店企业的线下布局整体上在扩张,而从消费场景看,门店类型向以近场型业态为切入点的社区型门店拓展,便利店离消费者更近了。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单个企业的便利店覆盖城市从2019年的11.5个上升至去年的14.3个;社区型门店的占比从2019年的30.4%上升至去年的52.7%。
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区域饱和的情况下,人口占比达70%的低线城市成为了便利店布局的蓝海。很多便利店企业瞄准低线城市市场,渠道下沉进一步加速,将消费场景在空间维度上横向铺开。 “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市场数量趋近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低线城市的市场饱和度较低,市场存在增长空间,品牌化便利店规模同样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便利店门店数量排名全国第二的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衡表示,很多便利店品牌开始布局下沉市场,但是从一二线城市转向低线城市的下沉市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发展瓶颈;下沉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一线城市的消费者需求有所不同。
毕马威中国消费品及零售行业战略咨询总监何颖表示,未来3-5年,以运营能力提升为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便利店企业聚焦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店铺运营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核心立业之本,企业需围绕门店扩张、商品迭代与数字化能力等重点,来提升整体的店铺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