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涛)2月22日,北京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总经理高振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次日,同仁堂旗下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的股价非但没跌,反而大涨7.34%。也许,市场从中看到了同仁堂在困境中突围的新机会。
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高振坤长期位居同仁堂高层,从2005年8月开始,任同仁堂总会计师;2006年3月,任同仁堂党委书记、副总经理;2006年11月,任同仁堂总经理;2014年10月,任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2019年12月,任同仁堂集团总经理。在被查之前,高振坤还同时担任同仁堂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
据了解,高振坤从2015年4月开始担任同仁堂的董事长,彼时,同仁堂正从高速增长的巅峰逐渐下行。同仁堂发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同仁堂的营收增幅达到22.85%;扣非净利润增幅高达35.45%。而2013年至2014年,公司营收增幅分别为15.94%和11.14%;扣非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4.42%和17.73%。2015年,公司营收增幅为11.59%;扣非净利润则增长16.44%。此后,同仁堂的业绩便加速下滑。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收增幅分别为10.96%、10.63%、6.23%;扣非净利润增幅分别为4.85%、9.75%、0.22%。2019年,公司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双双出现负增长,降幅分别为6.56%和7.74%。
公开资料显示,同仁堂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拥有以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为代表的十大王牌产品及众多家喻户晓的经典药品,是北京市最早上市的老字号,也是我国传统医药行业的金字招牌。在同仁堂药店,每每能见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楹联,这是同仁堂创立300余年来代代相传的古训,也是同仁堂代代恪守的制药标准。
然而,近年来,世代以真材实料著称的同仁堂却问题频出。2016年,同仁堂的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产品被四川、山东等地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同仁堂旗下的四家公司涉及其中。2018年,有媒体爆料,同仁堂蜂蜜的委托生产商,在生产同仁堂蜂蜜时存在大量违规行为。同仁堂蜂蜜的生产企业将大量过期、临近过期的蜂蜜进行回收,彼时,企业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然而有媒体发现,回收的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回原料库。该事件曝光后,同仁堂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了授予同仁堂集团的中国质量奖称号,收回证书和奖杯。包括高振坤在内的多位同仁堂高管也受到处分。
“多年累积的问题导致同仁堂的信誉不断下降,市场销售也因此受到影响。”中国老字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以道痛心地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作为我国传统医药行业的金字招牌,在行业市场秩序混乱的时候,同仁堂应该以身作则为行业作贡献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可惜,同仁堂并没有抓住机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没能严格恪守祖传的训诲。同时,同仁堂在传统中药材科技创新方面的步伐还是不够快。“不进则退,同仁堂的竞争力就是这样一点点丧失的”。
不过,高以道强调,同仁堂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企业高管的德行和能力密切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缘于体制问题。未来,同仁堂要扭转不断下滑的局面,还需要从根本性的问题上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