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成本压力攀升 家电涨价风起

2021-01-22 11:17:45    中国商报

 岁末年初,往往是家电产品集中打折促销季。然而最近很多消费者发现,彩电、空调等家电普遍涨价了。不少家电企业近期接连发布涨价通知。家电企业为何纷纷“官宣”涨价,涨价势头会一直持续吗?

 

家电涨价风起

进入2021年,家电行业“涨”声一片。

众多家电厂商如美的、格力、奥克斯、海信、海尔等多个知名家电品牌向经销商发布涨价通知书,内容大多显示为,由于上游大宗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制造成本攀升,对旗下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上调。

在上海浦东一家家电卖场中,不少家电品牌已经按通知进行价格上调,还有些品牌即将涨价,涉及到的品类包括空调、洗衣机、冰箱、厨电等。

“基本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品类都要涨价。”一位国内白电巨头的导购表示,一般家电产品涨价后就不会再轻易降价了。据悉,这一轮的家电产品价格调整涉及到的并非只是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个品类。

在该店的空调销售区域,格力电器店内工作人员称:“不是所有空调都涨价,但有几款型号的确上调了价格”。美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没有涨价,但接下来估计也要发通知。此前,海信部分空调产品也已提价”。一位海信经销商表示,海信涨价是比较晚的了,除了空调,冰箱和洗衣机都涨价了。

在海尔产品销售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涨价之后,一台洗衣机的价格大概会涨300-500元不等。在厨电销售区域,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行业普遍涨价,油烟机和燃气灶的涨幅大概在300元左右。多位家电品牌工作人员建议,为避免受到涨价影响,顾客可以先提前下单,然后根据装修等的进度来确定配送和安装时间。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家电行业便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涨价。第三方机构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在线上市场中,彩电均价2569元,同比涨幅达27%;洗衣机均价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空调行业均价2947元,同比上升19.3%。在线下市场中,彩电均价4717元,同比增长21.5%;洗衣机行业均价受滚筒结构性增长拉动,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空调行业均价3837元,同比上升9%。

 

成本攀升是主因

此番产品涨价主要是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众所周知,家电制造企业受生产要素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其中用于制造家电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等级的铜材、钢材、铝材和塑料等,成本占比较大,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以格力电器为例,其2020年中报显示,在与关联方交易中,最大的一笔便是和压缩机企业海立的原材料采购。而在2020年12月,包括海立在内的多家压缩机企业均发布了涨价通知,其背后的原因也是由于铜、铝、钢、铁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

信达证券研报显示,近期主要原材料价格多延续上涨趋势,其中铜价同比上涨36.08%,铝价同比上涨7.82%,冷轧板均价同比上涨39.97%;塑料价格逐渐回落,最新中塑指数同比下降0.43%,预计未来原材料价格仍保持上涨趋势,将会对家电企业成本端造成一定压力。

在彩电领域,面板价格上涨也促使终端企业进行了价格调整。根据技术研究机构Omdia近期报告,2020年6月以来,液晶电视面板出现短缺,价格强劲反弹,2020年四季度,液晶电视面板的平均售价(ASP),尤其是50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面板,在连续5个月上涨后,上升到2017年四季度的水平。

“原材料涨价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材料来自国外,但国外现在仍然面临复工的严峻性,不少家电企业没有办法去消化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本身的利润空间就很小,只能选择上调产品价格。”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分析。

不仅如此,对于涨价而言,家电企业的承受能力明显不同。规模企业不仅对上游有议价能力,自身对成本涨价的消化能力也比较强,对终端产品涨价并不急迫。有位冰箱头部企业的高管就认为,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通过内部效率的提升来消化,短期还没有涨价的打算。

相较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规模化的支撑,对原材料基本上是现用现买,因此,原材料涨价会直接传导到生产经营上,提出终端产品涨价就显得十分自然,中小家电企业涨价的冲动也就更为直接和迫切。

面对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家电行业已做出反应。包括大家电、厨电、生活电器、小家电等,都有企业向终端发出涨价通知。当然,有些企业是借机试探市场的反应,也有的企业是不得不为之的举措。不过,现在才是开始,如果原材料涨价势头依旧,不断积累的成本压力必然会体现在终端产品上,涨价就不再是试探那么简单,必然会在市场上兑现。何时真正涨价,怎么个涨法,都值得去观察和探讨。

此外,人力和物流成本也给家电企业盈利带来压力。一位海信员工表示,在国内,工厂人力和物流涨价;在国外,因为疫情,一些高端产品所需要的进口材料在物流运输上遇到挑战,这些都促使终端产品价格上涨。

 

未来或趋于稳定

2020年上半年的家电行业在疫情影响下,线下客流量大幅下滑,多家公司在降薪裁员中艰难求生。2020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海信家电、苏泊尔、惠而浦等多个家电上市公司出现了利润同比下滑,其中部分企业出现净亏损。

疫情打破了原有产业链以及国内外物流运输业的正常运营体系,这将导致家电企业的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都有所增加。疫情使得产业链原有一些配套企业减产或者倒闭,致使家电产品配件阶段性短缺。对于家电企业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下人力和物流的压力增加了企业成本和盈利困难,而提高终端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给企业减缓部分压力。

专家表示,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这一轮产品涨价有利有弊。疫情之下,整体家电市场萎缩,盈利压力增大,终端产品涨价会提升产品的平均毛利,但最大的问题是产品涨价后,销量是否会受到影响。

对于消费者而言,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件家电属于刚需产品,但若持续涨价,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或许会起到抑制作用。一位即将进行装修的上海市民表示,正在考虑购买家电,已经看中了一款上万元的冰箱,但如果涨价后产品价格超出心理预期,或将购买价格更低的产品。

不过,未来市场价格或逐步趋于稳定。家电行业资深研究员刘步尘称,2021年家电产品均价会比2020年有所提高,但不会太离谱,家电是一个过度竞争的产业,不用担心产品价格会涨到消费者买不起的程度。“我国家电产品平均毛利率是偏低的,如果企业盈利下滑,研发力度跟不上,则无法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好产品,希望消费者理性看待涨价这件事。”(依琰)

 

延伸 

除价格外 家电企业还要比拼什么

近两年来,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家电企业普遍面临利润下滑的困境。此次家电企业相继涨价,经销商和消费者对此又将作何反应?企业想要打开拼“价格”的死结,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与家电厂家热火朝天的涨价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销商的冷淡,很多商家面对涨价淡然处之,囤货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与多年前只要家电厂家振臂一呼要涨价,经销商就会倾囊而出的做法反差明显。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反差也暴露出了家电市场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不确定性,家电经销商对于未来销量的不确定性及对家电厂家价格能否保持稳定的不确定性等。另外,对于家电涨价反应冷淡也应该引起业内的重点反思,应该如何重新建立厂商之间的信任和重新构建品牌家电稳固的线下渠道。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家电业渠道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家电经销商依赖多年的代理渠道。现在一个实体店无论规模大小,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进货渠道是很容易的事情,电商、网批与各大品牌的直销模式给家电经销商提供了极大的渠道便利。因此,原先的代理商压货模式在当下已经行不通了,即使用产品要涨价的“威逼”也有很多经销商不会轻易大量囤积商品。二是经销商对家电厂家缺乏信任,担心现在的涨价囤货或许会马上面临未来的降价促销。这两年家电价格战频频,空调、彩电价格只有更低没有最低,且大部分降价不补差,这就导致商家如果囤货太多,货还没有出库就已经开始赔钱。很多家电经销商心中都以去年价格战中的最低价为底线设定自己的进货价位,所以此时即使价格上涨10%,大家对未来会不会再降价的担心依然存在。

此外,很多消费者也已经习惯了价格战。不管是彩电、冰箱还是空调,这几年一直处于“你追我赶”“你降500元我降600元”的氛围之中。如今家电产品的价格逐渐进入上行通道,消费者能否接受呢?

有消费者坦言:“家电产品,尤其是冰箱、彩电这样的大宗家电,购买之前肯定要货比三家,因为家电产品都是刚需,但也不可能等半年、一年再买,所以也不会太在意价格。”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家电行业是否会因为这一轮涨价潮而暂时告别价格战呢?专家表示,告别价格战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涨价的波段不是长期可持续性的,未来将再次回归到降价阶段。且家电行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上涨,并不意味着价格战会结束。相反,在竞争白热化的局面下,价格战还会阶段性出现,当然降价的力度和空间将会收缩。(宗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便利店到社区团购 十年来顺丰为啥总是“不务正业”
下一篇:I.T集团即将退市 潮牌行业生意不好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