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推动生态教育结出更多硕果

2021-12-28 11:17:00    人民日报

生态建设,每个人都是行动者。扩大生态教育覆盖面,推动更多人参与保护、投入其中,才能让保护成果真正落地见效

走进位于青海省囊谦县的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一场别开生面的生物课正在高一(1)班的教室里进行。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展示雪豹、岩羊等生物的习性特点,热烈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动的表演、踊跃的参与,引来阵阵掌声和笑声。据了解,在三江源地区,已有100余所中小学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态教育结合起来,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绿色生态理念的种子。

良好的生态意识,离不开良性的生态教育。保护生态,呵护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林木草地,需要行动上有力、观念上更新。加强生态教育,让人们了解生态知识、知悉生态义务、提升生态自觉,有助于强化生态保护践行能力。无论是认识动植物还是参与垃圾分类,无论是牢记节约用电还是倡导低碳生活,有关观念和做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通过生态教育获取知识与方法是重要途径。可以说,加强生态教育,是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生态教育,离不开积极引导。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生物课、地理课、化学课与生态知识相结合,已渐成常态。开设这些课程,既能鼓励老师从生态文明角度备课授课,拓宽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增强生态意识。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很多学校设有“垃圾兑换点”,学生们可以用饮料瓶、旧书本等换取铅笔、笔记本等文具。从课程设置到特色活动,实践证明,更加注重趣味性、吸引力的生态教育,能够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生态教育需要全民参与。在青海,生态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且是每个高原儿女的“必修课”。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探索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融合发展,借助拉伊大赛、徒步大赛、生态研学等活动,普及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知识,吸引社会各界参与青海湖保护。当地一位基层干部说:“生态教育成果看似无形,实则有力,通过让牧民、游客、志愿者了解青海湖,让他们懂得了青海湖保护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这也为构建保护区、景区、社区‘三区共管’奠定了基础。”生态建设,每个人都是行动者。扩大生态教育覆盖面,推动更多人参与保护、投入其中,才能让保护成果真正落地见效。

知行合一,久久为功。认识和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躬身践行。从青海湖地区牧民自发成立的“野生动物巡护队”,到三江源的黑土滩治理队伍,青海多地推出的创新措施,让生态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行动。同时,在贯穿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村庄的创建过程中,生态教育努力实现“情、知、意、行”的统一,也有利于推动生态治理迈上新台阶。

生态兴则文明兴。积极推进全民生态教育,向群众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培厚生态文明土壤,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美丽家园就能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不断汇聚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贾丰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对“考研中途换试题”事件须彻查反思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