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倾听与理解为“后浪”加油

2021-12-24 11:44:02    北京日报

“不惧怕,人生的‘寒冬’里带着必然的希望”“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接连几天,几封名人回信在朋友圈刷屏。在一场“年终提问活动”中,4位时代前行者张桂梅、张文宏、苏炳添、王赤,应邀回应青年人在成长道路上的困惑。

纸短情长、见字如晤。透过一封封回信,仿佛与前行者们亲切聊天。“燃灯校长”以自身经历回应如何面对平凡生活,与读者分享“一点点温暖,一点点力量”;“抗疫英雄”鼓励青年直面时代变动,“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前路漫漫,亚洲飞人分享继续奔跑的勇气;少有同行者,中科院士讲述如何笃定前行……青年读者真诚发问,前行者们用心作答,临近年末,云端之上的这场问答与省思,成为舆论场上一道温暖又亮眼的文化景观。

几封回信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根本在于戳中了当下青年共同面对的成长命题。有观察者言,正在发生深刻嬗变的中国社会,就像“文明三明治”,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思潮交叠。置身其中的人们,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情感焦虑与现实冲击:职场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曾几何时,前浪不解后浪“难”,青年人的自嘲之声也被误解成躺平。可几位写信的前行者,并没有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而是充分理解青年人的困境与迷茫,亲切真诚地分享感悟、指点迷津。这些智慧而厚重的前行者心声让读者愿意相信:好的时代一定会让奋斗者有所收获,只要不放弃,再普通的人也会随着澎湃大潮不断向前,成为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一次成功的情绪沟通,一番温暖的能量传递,让人联想起“大师回信”的美好。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先生,曾给北大荒青年教师回亲笔信,一句“空谷足音”激励了无数青年人。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著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平易谈心的姿态让人读之倾心,“分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呢,还是它在理解我。”严肃冷峻的鲁迅先生,接待、关心过的青年不计其数,他还曾呼唤长辈“肩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些大师倾听理解、指点提携后辈的姿态,让人看到纯粹的传承之爱,让人感动。置身这个喧嚣热闹的年代,年轻人嘴边的“社恐”“宅”“丧”,又何尝不是缺乏理解、渴求指引的表征?期待更多“云端对话”,搭建起前辈与后辈的沟通途径,青年人在习得智慧、驱散迷茫之际,必会有更多能量,大大方方“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

“其实前浪、后浪都是一个浪,大家都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走过不一样的路,看过不一样的风景,但都体会过相似的挑战与心境,历经过“焦虑与希望并存”的青春主色调,这正是前后浪理解沟通的基础。从良言几句、认可几分开始,对青年人多一些温暖鼓励,去化解那些不必要的分歧、争端,试着欣赏那些“不一样的烟火”,奔涌向前的时代浪潮必会绵绵不绝、生生不息。(胡宇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破物业管理僵局要向前一步赢得信任
下一篇:反对餐饮浪费先得抹开面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