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App适老化改造当“应改尽改”

2021-12-23 12:05:06    光明日报

据媒体报道,为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今年1月起,国家工信部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适老化改造名单包含新闻、购物、社交、出行、金融、医疗等6大类、共43个App。一年期限将至,记者实测发现,不少App适老版仍存在入口难找、专区少、广告偏多、字体小等诸多不合规设计,让不少老人感觉这些改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眼下我们正处在数字化时代,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就网民构成而言,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规模近3亿。随着中老年网民规模的增加、衣食住行玩主要场景数字化渗透率的高企,加强App适老化改造,让数字化技术红利惠泽老年人,让老年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已势在必行。

可前些年,互联网俨然将社会隔开了一道天堑,年轻人在这头,老年人在那头。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有些老年人却被留在了原地。无论是早前引发争议的“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事件,还是之前备受关注的“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银行取款的事件,都一再将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的话题抛在了公众面前。

有鉴于此,去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就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去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则明确了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的总体要求和首批改造名单。

目前看,部分App改是改了,但改得并不彻底:“亲情版”“关怀版”有是有,可“长辈模式”难直达、广告插件未取消、二级页面字体原封不动、应用商店没有适老化App专区等问题也摆在那。这离营造老年友好型网络环境的预期,显然有差距。更有甚者,广告植入别出花样,部分设置过于敷衍,操作难度不减反增,愣是把“适老”变成了“坑老”。如果说,适老化改造之前,很多互联网应用该直面的议题是“技术发展,也该等一等老年人”,那如今一些App要面临的拷问就是:适老化改造,该怎样落到实处和细处?

App适老化改造,要顺应老年人的需求、解决老年人的痛点,而不是迫于政策压力敷衍了事;要秉持问题导向应改尽改、不断优化,而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无疑是应有之义。无论是适老产品服务供给,还是适老化内容呈现与功能设计,都要着眼于满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

对许多老年网民而言,他们需要更方便的出行、就医、消费环境,也需要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更可及的社会连接形式——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单调乏味,不只体现在生理机能变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上,也体现在人际关系网缩小、社会参与度降低、生活丰富度下降等方面。就此看,互联网产品应用的“适老化”,不能止于给老年人带来基础性便利,还要关照他们的精神生活所需。

不能说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都无作为。应政策要求,很多互联网App确实采取了不少动作,如默认字体放大,添加功能指引;开启助老模式,设置关怀版专区;简化操作流程,可以优先派单、亲友代付……遗憾的是,仍有些App连这些基础性改造都没做到,更别说改得“一步到位”了。接下来,相关产品提供方、运营方显然该对表要求,将其落实落细落到位。

更进一步讲,互联网企业还应自觉将适老化改造导向深层次——不但改“面子”,还要改“里子”;不但要调整用户界面,还要针对老年人真实需求进行供给侧优化。比如,功能体验层面,推出产品无障碍使用功能;内容层面,加强优质内容池建设,鼓励适老化内容创作,打击针对中老年的恶意诱导、骗赞、骗互动等行为,提升潜在风险私信预警响应,并收紧广告策略,对违法广告零容忍;用户服务层面,持续进行老年人关爱宣导……进而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说到底,互联网企业有必要用优质的互联网产品服务与走心的适老化改造,对接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期许,让老年网民在适度、合理、安全用网中过得更充实,而不是将老人带出一个“数字鸿沟”后,又把他们引入另一个“数字鸿沟”。(作者:佘宗明,系媒体评论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基层服务供给成本过高
下一篇:探店不是“探钱”,不容乱象狂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