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学促富”,绘好乡村振兴同心圆

2021-12-16 17:33:33    河北新闻网

在来凤,人们欣喜于身边的变化——这个“鄂西门户”,一改常年人口大量外流状态,不少农民纷纷“拨转马头”,回乡当起了农场主、田管家、直播员……

来凤从产业洼地转变成“鄂西门户”,与特色农业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学的培养下,一批批有能力、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茁壮成长,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加大招引力度,让农民回归土地。随着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愈发严重,依靠土地为生的人越来愈少,土地的吸引力也越来越低。办好“农民大学”,“农民学生“必不可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方能切实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民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搭乘互联网时代的快车,开创“农业大学”教学新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手机俨然成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移动课堂。“农民大学”也要利用好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帮助农民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想学什么都能找得到。提升课程投放的精准度,将课程按照产业项目、种植方法等种类分门别列,可以方便农民查找和学习。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让农民学生走出去、富起来。不仅要学得会专业知识,更要能利用专业知识富起来。这就需要农业专家定期对农经农技人员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土专家”“天秀才”等技艺娴熟的农民,政府因势利导,倾斜政策,加强保障,提供资金、税费方面的福利,让学有所成的农民们留得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有想法、有手艺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完全激发土地的潜能,绘好乡村振兴的“同心圆”。(黎 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检身若不及
下一篇:从厚到薄的辩证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