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优秀文艺作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2021-12-16 17:25:32    光明网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12月14日上午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文艺文化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早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风华百年,艺繁文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铮铮号角。今天的中国,越发增强了一个基本共识: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可以说,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这是一个需要文艺大师的时代,这是一个铸就文艺高峰的时代,锻造德艺品质、坚守文化自信,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优秀文艺作品必会海阔鱼跃、万千气象。

何为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观之,必是为新征程、新时代聚力。“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放歌新时代、书写新征程,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就是要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这种精神气象,呈现三个维度:一则,紧扣复兴伟业,躬身长风破浪的家国画卷。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惟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才能立下优秀文艺作品之“本”。二则,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惟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才能立下优秀文艺作品之“魂”。三则,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惟有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能立下优秀文艺作品之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优秀文艺作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必会在文化强国的路上走得更铿锵、迈步更自信。(邓海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表情包沟通,尽在不言中
下一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