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汲取南水北调建设宝贵经验,正当其时

2021-12-16 11:38:04    人民网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7年,调水量接近一条黄河!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之际,水利部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南水北调浇灌着北方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众所周知,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工程的建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足迹。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千秋工程润泽大地。数据显示,7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约494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44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2.88亿立方米。奔流直上的滚滚江水,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城市的缺水问题,产生的综合效应正在显著发挥。得益于持续生态补水,曾经干涸的河道重现往日风采,华北地下水水位逐步恢复,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和持续改善造福了地区人民。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人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安全保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创造千秋之利绝非易事,这背后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国家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作为跨区域、跨流域的系统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规模之大、受益人口之多、受益范围之广、建设难度之艰巨、涉及利益群体之众多、面对问题之复杂世界罕有。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创造了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50年的充分论证,50多个方案的科学比选,24个国家科研设计单位、沿线44个地方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联合研究,近百次国家层面会议,110多名院士献计献策, 6000多名专家参加论证……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从中央层面通盘优化资源配置,汇聚起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们从南水北调工程中获得润泽,更应致敬无数为之奋斗的建设者。建设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科学创新,数十万建设者矢志奋斗、顽强拼搏,43.5万移民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让“一泓清水北上”的梦想成为现实。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新老混凝土结合、膨胀土渠道及边坡处理、世界最大U形输水渡槽、穿黄工程、世界首次大管径浅埋暗挖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东线泵站群……一个个世界难题被破解,一项项纪录被改写,见证了中国工程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能力,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和巨大牺牲,凝结着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意志。事实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回顾南水北调建设的巨大成就、汲取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正当其时、意义深远。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奇迹、铸就新的时代辉煌。(沈若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尊重做好经济工作规律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别给黑芝麻丸交“智商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