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梳理北京市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几次调整,既看到主政者对公众千年习俗的充分尊重,对民意变化的真切感知,又领略了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战略抉择的能力。直面公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紧贴公众最热切的期盼,拿出公众最信服的举措,城市治理就能不断赢得主动权。
明年1月1日起,除限定区域外,北京市核心区、城区、郊区、山区全年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意味着,按照《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在全市五环路以内(含五环路)区域划定为禁放区之后,五环路外由各区根据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划定的禁放区域也已全部落实。
历经1993年城八区禁放,2005年“禁改限”,2017年升级版“禁改限”之后,北京终于实现全面禁放烟花爆竹。28年间,传统习俗与城市发展、公众认知与政策演进之间的因应互动从未停止。正是这种不断顺应民意、引导认知的努力,让北京的全面禁放得以最终实现。
1993年,延续千百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传统习俗面临严峻挑战。这一年春节,北京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544人,同比增加54.5%,其中5人被摘除眼球。除夕烟花爆竹噪声瞬时值121分贝,发生火灾208起,造成损失13.7亿元。这一年的北京市“两会”期间,308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41件议案、提案,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相关部门收到的市民来信来电659件次,赞成禁放的占75%。在此背景下,北京首次出台禁放法规,当时的城八区成为禁放区。
这是北京市为遏制烟花爆竹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制定的带有很强过渡性的法规。主政者对千年习俗一朝改变的难度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说,也正是这种清醒,带来了12年后“禁改限”政策的实施。公众对年味似乎越来越淡的忧虑,表现为赞成保留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民调比例上升为65.61%。而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为禁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仍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些都让“禁放令”面临不小的尴尬。
于是,我们看到了2005年“禁改限”政策的出台。法规修订充分考量、尊重民意,采用电子网络、基层社区座谈会、专业咨询机构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限时间、限地域的燃放要求,力图在安全与年味之间求得平衡,渐进式政策调整为公众认知的逐渐改变赢得了时间。
“禁改限”实施后的数年间,公众开始对大气污染和环境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北京春节期间空气重污染天数上升至2—4天,除夕、初一、正月十五3天PM2.5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全年,严峻的现实促使公众认真思考评估少放乃至不放烟花爆竹也能快乐过年的可能性。政府敏锐感知到民意的这一变化,适时推出《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稳步推动禁放区划定工作。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主动作为,逐年减少烟花爆竹销售点,执行购买实名制,今年春节更是首次取消了城六区所有花炮销售网点,全市烟花爆竹销售量不断创下新低,节日期间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明年1月1日起,除限定区域外,全年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件和时机都已充分成熟。
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梳理北京市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几次调整,我们既看到主政者对公众千年习俗的充分尊重,对民意变化的真切感知,又领略了政策制定过程中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战略抉择的能力。
感知民意时不盲人摸象、揠苗助长,在制定政策时不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直面公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紧贴公众最热切的期盼,拿出公众最信服的举措,城市治理就能不断赢得主动权。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一座没有了烟花爆竹的城市,将更加灿烂和妖娆。(栗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