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口罩致癌”?别被“伪科普”忽悠了!

2021-12-02 10:59:55    人民网

近日,一段“口罩消毒残留物是一类致癌物质,用口罩前要抖一抖”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不少自媒体跟风引用,甚至传出“口罩致癌”。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戴口罩在防疫、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不丁冒出“口罩致癌”,让人大跌眼镜!这种说法靠谱吗?大家还能安心戴口罩吗?

该视频所说的致癌物,是一种叫“环氧乙烷”的东西。作为重要的清洁剂、消毒剂原料,它被广泛应用在医疗等领域。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过量使用,难免对人体造成损伤。正因如此,我国医用物品均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只要科学合理使用、残留量数值在国家强制性标准之下,相关医用物品就是安全的,也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阿司匹林虽然不是毒药,一顿吃二斤半也活不了。”侯宝林先生在相声《妙手成患》中这句笑料,用在这里同样合适。它通俗地解释了“脱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该视频也承认“测试的五个口罩都在国家规定值以下”,但其仍以“一类致癌物质”作噱头,是何用心?说到底,口罩和消毒剂残留量都没有问题,却被所谓的“科普”俨然弄出了“大问题”。某些人利用大众对专业知识不了解,人为制造“口罩焦虑”,实在令人鄙夷。

唯有权威回应,才能以正视听。专业人士进一步指出,“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口罩生产要经过多道工序及解析释放,不会对佩戴者造成健康威胁。而且,不是所有口罩都是通过“环氧乙烷”灭菌。简言之,正规医疗用品企业生产的口罩被严格的、强制性的安全规范“罩”着,没必要担心。

至于佩戴口罩前,要不要先“抖一抖”?医护人员说“我们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口罩从包装里拿出来是无菌的,刻意把它暴露在空气中“抖”,结果你懂的。

当下,某些制作者“抖机灵”传播“伪科普”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加之不少自媒体不求甚解地转发、添油加醋地炒作,胡乱“蹭热度”更是添乱。在以讹传讹、“三人成虎”效应下,一些不靠谱的论调居然甚嚣尘上,严重扰乱社会视听。此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才应该被“消毒”,必须被“净化”。

对此,相关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理当好好甄别貌似“专业”实则“瞎掰”的不良内容,不能让误导公众的东西肆意传播,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账号,更当坚决封禁,并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情况。

谣言不仅止于智者,而且止于科学辟谣。面对网上冒出来的奇谈怪论,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要积极发声,以科学释疑,以理性解惑。

口罩不致癌,也不用在佩戴之前“抖一抖”,科学防疫,不信谣不传谣。

( 蒋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别以分享之名"设套"
下一篇:“加拿大鹅”,切不可忘了从商初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