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更要入心

2021-12-01 10:43:11    人民网

“篆刻时一定要用心对待每一个步骤,磨石、设计、临摹、印稿、刻石,每一步都要认真仔细!”在武汉某学校的“非遗”课堂上,篆刻选修课老师的讲授,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可以说,近几年,篆刻、京剧、剪纸、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皮影戏、太极拳、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走入学生们的课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图腾,更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更能使处于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人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向何处去。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也提醒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巩固中华文化基因,要科学地、润物细无声地实施。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相关标准要求,对于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

大方针已然确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仍待破解。当前,各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常存在形式灌输多、内涵把握少的情况,以机械记忆为主,没有充分展现文化蕴含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相关比赛或表演,但更多停留在浅层,存在“有活动无教育”现象,生搬硬套,被动模仿多,思考启迪不足,教育效果有限。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增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老师要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而不是照本宣科,才能为学生作表率,更好实现言传身教。另一方面,要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授,以日积月累的方式积淀,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传承乃至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良好的文化基因,社会各界都应为此努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将会避免传统文化“断档”。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在青年人的心灵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赓续的必须,是人才培养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要素。( 暖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互联网回归“互联互通”
下一篇:别让“恶搞零食”搞脏了青少年心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