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宁波慈善总会等来了一年一度的老朋友。一封署名为“顺其”的挂号信,带着金额高达105万元的善款悄然而至。不过,开启这份沉甸甸的善心时,工作人员没有丝毫诧异,因为这段佳话已经持续了23载。
自1999年12月6日起,每年11月或12月初,宁波慈善总会都会收到一沓汇款单,第一笔金额为5万元,此后逐年递增,今年捐款额已超百万之巨。
这些挂号信的落款地址均为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捐赠方式也特意选择邮寄汇款单,按照现行规定,汇款金额少于1万元无须实名,因此这些单据的金额都在9999元以下。于是,化名为“顺顺”“顺其”“其其”“顺其自然”等的捐赠者,传递了长长久久的爱心。
这份爱心,神秘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捐款金额来看,在善行刚刚启动的1999年,城里的万元户尚属凤毛麟角,普通工人月薪水平不过二三百,能一次性拿出5万元捐赠实属不易,此后,捐款金额逐年上涨。时至今日,已拿出百万现金捐赠。
当然,拿善款多少来判定爱心成色,不仅功利更是狭隘。之所以谈及“顺其自然”的捐款金额,其实是想说说公众的好奇心。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提倡人们做好事不留名,深藏功与名。不过,现实并非如此。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不少企业家、公众人物等先富阶层,选择用慈善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每一次,谁捐了多少,与其他“咖位”、财富等级相近的人又捐了多少,往往成为社会焦点。甚至还出现一种现象,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出现,不少公众人物一度遭遇“逼捐”的尴尬。
从这个角度看,“顺其自然”之所以隐姓埋名捐赠23年,累计金额高达1363万,或许也有不便言说的原因。站在大众的角度看,与其拿着放大镜寻找“Ta”真实身份的蛛丝马迹,不如放平心态,学会理性看待慈善。
行善是一种温暖的给予,无须他人的看见。如果捐赠者希望爱心延续,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汇入江海,社会应当尊重“Ta”的意愿。对此,宁波慈善总会23年来的守护就可圈可点。
其实,早在2000年左右,当地也曾试图登报寻找“顺其自然”。不过,看过“Ta”随信附的字条,写明了“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的初衷,宁波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明白,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捐款人的身份,而是如何确保善款物尽其用,把捐赠的每一分钱都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而根据“宁波慈善”公布的善款使用情况,当地充分尊重“顺其自然”的意愿,坚持把善款投入到助学、教育上。这些年来,“Ta”的爱心被用于贫困山区小学生营养餐,被用于捐助在校特困大学生、被用于建设“仁慈教学楼”、被用于添置教学设置……
每一分钱的去处,都花得清楚明白,这才是对捐赠者最应有的交代。
在大数据的时代,查清“顺其自然”的身份不难。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会不打扰别人的善意,或许才是更大的难题。想要培育慈善意识,涵养人人献出一点爱的环境,也需要社会学会尊重向善之心,给爱心善举多留一点空间。(如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