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弘扬“老西藏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

2021-11-23 10:44:57    人民日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几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扎根西藏、建设边疆,在全面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上世纪50年代初,为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西藏人民,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爬雪山、涉激流、忍饥寒,既当“战斗队”又当“生产队”,既当“工作队”又当“宣传队”,克服各种困难胜利进藏,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使命。此后,成千上万的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藏建设,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光辉事迹。从进藏部队在拉萨河畔的荆棘林中、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到以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等为代表的援藏干部全心守护西藏人民的健康幸福,再到17个对口援藏省(市)及16家对口援藏央企为推进西藏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为创造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绘就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培育和形成的“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对援藏干部说:“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在解放、保卫和建设西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老西藏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立志“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体现着特别能吃苦的高尚品质;誓言“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凸显着特别能战斗的坚强意志;践行“宁愿饿断肠,不食群众粮;宁愿宿帐篷,不住群众房”,显现着特别能忍耐的顽强作风;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展现着特别能团结的为民情怀;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彰显着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境界……长期以来,“老西藏”们克服了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别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付出许多辛劳和牺牲的同时,也赢得了受援地区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人们曾用这样一副挽联,感念孔繁森同志对西藏的深情。孔繁森的事迹,感染和鼓舞了无数国人;孔繁森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老西藏精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7月,在西藏考察调研时,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这是机会也是考验,弘扬好‘老西藏精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更好弘扬“老西藏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医美消费应回归理性
下一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