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全民科普需要更多“大师输出”

2021-11-17 11:56:23    北京日报

一头灰白短发,一件工装马甲,一副挂脖眼镜……近日,专注做科普视频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走红网络。“吴姥姥”的物理知识讲解,吸引了一众粉丝,被赞“这才是物理课该有的样子!”

吴教授的“网课”为何好评连连?很大程度源于硬核知识与生动讲解之间的“反差萌”。神秘的宇宙射线长啥样?拿出一把竹扫帚,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就代表了其轨迹从能量集中到减弱、分散的过程;“中国天眼”究竟有多大?举起一口铁锅,假设锅里装满酒,那么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当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深奥的原理公式,通过诙谐的语言与简单的实验跃然眼前,也让科学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方式来到人们身边。这种高质量、高密度的优质内容,本身就自带流量。

“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学知识、长见识是大多数人的朴素追求,但不可否认,很多科学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客观存在认知与理解门槛。对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是压根儿对此未有接触的人来说,那些复杂的公式、拗口的概念初看上去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要科普这些知识,还真得有几把刷子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从“吴姥姥”的走红可以看出,许多“大师”“大家”深耕专业领域多年,吃透了原理、积攒了经验,会教知识也会讲故事,少了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多了贴近生活、娓娓道来。“大师”“大家”来做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多接“地气”,不仅能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望,对于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也是善莫大焉。

当今时代,技术日新月异,新概念层出不穷,“伪科学”也花样翻新,随着信息光速传播,一些明明极不靠谱的“科学流言”常常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弥合知识鸿沟、澄清谣言流言,都需要不断强化传播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这一社会基础工程,全民科普工作反而愈加迫切了。科普“普”的不仅是知识,更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期待有更多“吴姥姥”走到传播一线,用更硬核的科普推动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郑宇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阳性快递”给卫生习惯提了醒
下一篇:做好弥补消费增长缺口这篇文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