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防治青少年抑郁症,必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2021-11-12 11:10:49    羊城晚报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去年,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也就是说,教育部此次做出答复提到的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早在去年已经作为工作要求,布置给有关部门和学校。那么,需要追问的是,究竟执行情况如何?重视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不能在出问题时表态重视,把重视停留在文件和工作方案中,而需要建立真正重视的长效机制。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问题,有日益严重并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抑郁症困扰。但我国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因及时发现,及早咨询、疏导、干预、救治,得以康复,而有的则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常识与科学认知,错过危机干预,酿成悲剧。很显然,如果能主动加强对抑郁症的筛查,那么,会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有针对性地疏导、救治。

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借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科普,让青少年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据报道,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一项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的投票中,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但这只是学生的自我认识,缺乏科学的依据,而如果缺乏科学认知,有的学生不会把抑郁当回事,有的则会因怀疑自己有抑郁症而烦恼,加重心理负担。

二是对筛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干预。“解铃还须系铃人”,疏导心理问题,要对症下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把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的倾向,比如,学生已有抑郁倾向,家长却批评学习态度不积极、不求上进,或者意志不坚定。筛查抑郁症,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认真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筛查过程中,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社会上对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偏见,加之健康问题本就属于隐私,对于有心理问题、抑郁症倾向的学生,需要强调保护隐私,不能因隐私泄露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更不能把心理健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这会导致学生不配合进行筛查。

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咨询、疏导。对于已经患有严重抑郁症的,需要专业医疗、救治;普遍的心理问题,则需要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发挥专业心理教师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通知还明确,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两名。但现实不容乐观,有些中小学根本没有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即便配备,也是身兼数职。

从根本上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是“育人”,而当前不少中小学办学存在应试教育倾向,“育分而不育人”,对心理健康不够关注,有些不但不重视学生发生心理问题之后的疏导,甚至还不断制造心理问题。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以及由学业、升学所产生的师生矛盾、亲子矛盾。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既要及时进行疏导、救治,更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建设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作者:熊丙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消费主义的逆行者是年轻人消费观的回归与成熟
下一篇:以伟大历史经验指引新时代赶考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