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11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的含金量更足。对科技成果的终极检验是,要看一项科技成果是否造福于公众,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否提升了文明的高度以及是否推动了经济的长足发展。如果一个国家每年都有经过严格评选,经过社会、公众、市场和经济认可的成果涌现,就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驱动的国家。
科技成果是无数科研人员智慧、创新和辛勤工作的结晶,动力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科研荣誉感和匹配的社会评价,另一方面是科研工作取得成果后的获得感,还有就是在科研工作中有较高的自由度。
第一个方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都已不是问题,科研人员的社会评价一直很高。第二个问题,如今正在改善,我国8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在经费来源方面,做到“有钱可以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要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着重要说的,是促使科研人员多创造创新成果的重要问题——科研工作的自由度。这也是此次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的问题,要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是要让科研人员既能根据自身环境、专业发展、国家需求和国际上的情况,自由选择研究的项目和课题,又要在科研工作中减少羁绊,如减少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研究后的结题报告,研究经费的使用等方面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能投入最多的时间和最大的精力用于科研。
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早就有一些改革措施。2018年中国科学院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如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等。
现在,一方面,要核实这些措施是否真正放开了科研人员的手脚,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是否有需要改善和补充的新的减绑措施。如果有些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应当推广到全国,正如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可以从中科院所属部分研究所试点单位,扩大到所有中央级科研院所一样。
当然,给科研人员松绑并非是不要管理,而是要建立更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把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够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下放的权责接得住、管得好,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大幅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这显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只有松绑减负,去除繁文缛节,才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创造更多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