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怀念李泽厚,也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学热”

2021-11-04 11:07:56    澎湃新闻

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发布消息:“哲人其萎。沉痛告知:恩师李泽厚已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晨七时逝世,享年91岁。沉痛哀悼。学生赵士林。”

前两年,有一张图片曾走红网络,是李泽厚为赵士林的书所写的序,在那篇序中,李泽厚很不客气地批评了自己的学生,也声称自己对这本书不负责任。如今看来,在赵士林老师心中,李泽厚仍然是自己最感念的先生。

1980年代,李泽厚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他的《美的历程》成为超级畅销书,在当时销量就达到了几十万。据学生回忆,他每到社科院哲学所上班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和他讨论问题,一直追随着他到食堂吃饭。

感叹李先生作为思想家魅力的时候,也感叹当年那种渴求知识的气氛。那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处在同一个接受知识的窗口,大量理论被短时间翻译进来,1949年以前学者的大量著作也得以再版,人们争分夺秒在“进补知识”。

在这样的气氛中,李泽厚成为了时代的佼佼者,“美学热”也应运而生。这和他的学术水平有关,也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他曾说“我不是狂者,是狷者”。他很少隐藏自己的意见,直言不讳,也很少像人们观念中的哲人那样“谦逊”,而是有一种建构于思想张力基础上的“狂野”和豪情。

李泽厚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也勇于坚持真理。对他来说,自己的学术研究不是一项完成KPI的工作,而是融入了自己生命的实践。在这一点上,他和后来很多学者有根本性的不同。他不会说“我是做什么研究的”,而是一点都不怀疑,自己的发现对中国乃至全人类有着重要价值。

这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与当下格格不入的怪杰。比如,他接受记者访谈会非常苛刻,不但不迎合你的问题,还会要求你不要修改他一个字。如果你不小心删掉了他的话,或者为了传播突出了他不想强调的东西,他可能会大发雷霆,不和你来往。他并不在乎社会对他的评价,而是在乎自己对社会的评价。

前两年金庸先生去世,李泽厚为香港媒体写悼念文章,谈到当年他赴美前到香港,谢绝了金庸给他的六千美金,还说“我心想如此巨人,为何出手如此小气”。这话引起很大的争议,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李泽厚是谁,就对他大加嘲讽。其实,从这样的“轶事”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李先生的真性情和赤诚。

后来,李泽厚在美国的小城里,保持着“不变”和定力,一直在延续自己的思考。可惜的是,这些年来,地理的阻隔多少阻碍了他的作品与我们产生及时的互动。

但我们或许都可以重新读一下他1980年代的著作,让他带我们回归一下1980年代,重温那时人们对美学、对知识的狂热渴求,这也算是重启“美的历程”。(张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站在时代角度看待年轻人消费
下一篇:职校毕业生可考事业单位的导向意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