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2021-10-20 11:01:26    人民日报

夜幕渐沉,喧嚣渐悄,村头的半截矮墙上,一个孤零零的小身影一直在等待。身后50米处就是家,但不论谁劝,她都不愿意回去,因为父母还没回来。这个小孩就是十几年前的我。

我是一名“95后”。在我1岁那年,父亲因工伤留下病根,不能干重活,这让他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回村后也只能做做零工,收入不稳定。母亲要照看年幼的我,还要顾着地里的庄稼,没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

等我上学后,没有一技之长的父母做起了小生意,每天早出晚归,收入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我却因此经常一人在家。父母把我托付给邻居家的姐姐,让她带我一起上下学。那时候我不喜欢放学,因为别人家都灯光明亮、炊烟袅袅,迎接我的却是黑黢黢、空荡荡的房间。所以我才会每天在村头守着,因为在那里能早点见到父母。

2007年的一天,村里广播通知,附近的公交线路计划招聘驾驶员。父亲正好符合条件,家里一合计,决定拿出积蓄供父亲去考驾照。有了一技之长,父亲也顺利被录用。这对我们家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那之后,父亲在稳定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我们的生活也日益红火。

因为经历过,所以我懂得陪伴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以及职业技能对农民就业的重要性。夜幕降临时千家灯火、万户饭香,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毕业后我的选调之旅因此开启。

到村工作第一天,村支书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便把童年经历讲给他听。关于村里就业工作,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2018年,村党支部推动成立的合作社开始运营,带来了产业项目、就业岗位和专业技术。在这里,老师傅将技能倾囊相授,村民只要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就能捧住“饭碗”;在这里,特色农业与现代工业珠联璧合,不仅可以资金入股,还接受土地入股、技术入股。村民增收有了保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留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这也道出了千家万户的心声——致富有项目,增收有门路,家门口就业带来稳稳的幸福,也为小康生活铺上暖心底色。日暮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房前屋后,走在乡间巷道,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嬉笑声、打闹声、说话声飘进耳畔。家门口就业,给无数个我们这样的村子带去更多烟火气。

短短十几载,“家门口就业”不断优化,印证了农民返乡留乡就业形势的向好发展。踏上新的征程,我们要继续砥砺前行,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增收。

(作者为山东省莱阳市委组织部干部姜  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下一篇: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