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城市道路建设要对行人更“友好”

2021-10-19 11:09:06    工人日报

近日,陕西西安市市民刘先生来信反映该市沣东新城的雁书路东侧没有规划建设人行道。这条路车流量较大,高峰期堵车严重,由于没有人行道,行人只能在车流旁通过,十分危险。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建设人行道,保障群众安全出行。(见10月18日《人民日报》)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这样“对行人不友好的道路”并非今天才有。在有的城市,一些人行道被挤占,空间十分狭小,甚至人们必须“侧身才能通过”;有的人行道上布满电线杆;更有部分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行人和非机动车共用一条道……

眼下,城市寸土寸金、空间宝贵,这是事实,但城市空间再紧张,行人的路权都不该被选择性忽视,城市更不该让行人无路可走、走投无路。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时,会充分考虑“汽车保有量提升”的现实,不断拓宽机动车道。应该说,日益强烈的“汽车出行需求”确实应该受到重视和回应,拓展机动车道也实属必须,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不是一对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通盘考量、平衡协调的事情,拓宽机动车道不能以挤占非机动车道、挤占甚至舍弃人行道为代价。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打造“友好型城市”,所谓“友好型城市”应该是对所有群体的友好,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如今,一些地方个别路段“没有人行道”的现实,不仅会让城市脸上无光,一定程度上也会寒了市民的心。

进而言之,城市人行道还是人们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一种保障。提升公共步道、骑行道的数量和质量,让市民可以选择惬意的“慢生活”,正是一些城市在做的尝试和努力。人民城市也好,友好型城市也罢,所有理念、概念终究要落实到城市的每一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治理细节上。期待更多地方能真正在打造安全无忧、轻松惬意的绿色、低碳出行环境上多下功夫,真正让城市更美好,让公众更幸福。(郭元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普高热度如何维持住
下一篇:“种草”到“拔草”,监管不能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